10月26日,一架从阿尔及利亚飞往沙特吉达的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客机,经历了一场“空中血雨”。在飞行途中,这架飞机与一群候鸟迎头相撞,机头和驾驶舱玻璃被鲜血染红,部分机身留下明显划痕。所幸飞机最终安全返航,但航班被迫取消。
![]()
鸟击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国际民航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约发生超过1.3万起鸟击事件,平均每天都有飞机与鸟类相撞。绝大多数鸟击都发生在起飞或降落阶段,也就是飞机飞行高度在300米以下的时候,这正是鸟类活跃的“空域”。
在多数情况下,鸟击只会造成轻微擦碰,比如机身留下血迹、雷达罩凹陷、风挡玻璃裂纹等,但也有极少数事故酿成灾难。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2009年的“哈德逊河奇迹”:美国航空1549号航班起飞不久,两台发动机被大雁群同时吸入,推力瞬间丧失。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被迫将飞机迫降在哈德逊河面,155人奇迹生还。这一幕,震惊世界,也让“鸟击”成为航空史上无法忽视的隐患。
![]()
为什么一只鸟就能让飞机受伤?问题的关键在于速度。
以沙特这起事件为例,商业客机的巡航速度通常为每小时800公里,而候鸟迁徙时的飞行速度约在60-100公里/小时。当两者相对运动时,撞击速度可高达每小时900公里。
按照动能公式计算,一只重1公斤的鸟,以这样的速度撞击飞机,等于一枚炮弹击中铝板。
![]()
很多人以为,飞机最怕被撞的是机翼。其实不然。机翼结构坚固、厚度大,能承受极高压力,反倒是以下几个位置最脆弱:
第一,发动机进气口——这是鸟击的“死亡地带”,一旦吸入鸟体,轻则叶片损伤,重则喷火熄灭。
第二,机头雷达罩——外壳薄、结构轻,任何坚硬物体撞上都会造成凹陷或裂纹。
第三,风挡玻璃——虽为多层复合,但高速撞击仍可能击碎外层,甚至造成座舱减压。
![]()
每年春秋两季,全球数亿只候鸟进行迁徙,它们的飞行路线往往与民航航线高度重叠。沙特与阿尔及利亚之间的航线正好横跨非洲北部,是世界上著名的“候鸟通道”。
而迁徙中的鸟群,往往体型大、数量密集,比如鹈鹕、鹳、雁类等,这些可不是“麻雀”级的小家伙。以大雁为例,单只体重就超过4公斤,撞上飞机相当于一块飞来的砖头。而一群大雁齐飞时,飞机几乎无法完全避让。
![]()
事实上,为了应对鸟击风险,世界各大机场都在努力“驱鸟”:
有的使用声波炮模拟猛禽叫声,有的放风筝模仿猎鹰,还有的使用雷达监测鸟群活动,甚至雇佣真鹰来巡逻。中国首都机场、浦东机场等都配备了“驱鸟专员”,日常任务就是“赶走飞鸟”。但一旦进入国际航线范围,飞机就完全处于自然生态的空域,只能依靠雷达预警和飞行员经验躲避。
![]()
飞机虽能躲避雷暴、风切变,却几乎无法预判一只鸟的飞行轨迹。鸟类体积小、机动性高,即便机载雷达探测到,也很难来得及规避。而迁徙群体的分布范围广达上百公里,更不可能完全绕开。
目前航空界主要靠两种手段降低风险:一是机场防控,二是飞机强化设计。
现代客机的风挡玻璃、发动机叶片都经过抗鸟撞测试,发动机要能“吃下一只鸟”而不解体,风挡要能扛住一只3公斤鸟的冲击而不破裂。这些标准,正是一次次事故换来的经验。
![]()
人类征服了天空,却无法完全避免与自然相遇。候鸟不会读航图,它们只是遵循千万年的迁徙路线;飞机也无意冒犯,只是沿着现代文明的航线飞行。
未来,也许我们能用更先进的雷达和AI预测鸟群的动向,但在那之前,每一次安全返航,都是人类对天空的敬畏与智慧的胜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