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马航370」:一句话后,239人凭空消失,唯一的线索直指他

分享至

「马来西亚航空370,联系胡志明120.9,晚安。」
吉隆坡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发话,通过无线电波传向万米高空,声音里带着午夜时分例行公事的平静。
这是一个标准的交接指令,意味着这架波音777-200ER客机即将离开马来西亚的空域,进入越南的怀抱。
「晚安,马航370。」
驾驶舱内的回复同样沉稳,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这是机长扎哈里·艾哈迈德·沙阿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之后,是死一般的寂静。
一分钟后,代表着这架庞大客机及其上239名鲜活生命的绿色光点,毫无征兆地从雷达屏幕上突兀地消失了。



01

北京时间2014年3月8日,凌晨00时41分。

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

巨大的引擎轰鸣声划破了热带午夜的宁静。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MH370航班,一架拥有良好安全记录的波音777客机,准时从跑道上呼啸而起。

它的目的地是中国的北京,一段预计耗时5小时34分钟的常规跨国旅程。

机上共载有239人。

其中包括227名乘客,和12名全部为马来西亚籍的机组人员。

乘客们来自14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是中国人,共计154名。

他们之中,有归心似箭的游子,有结伴出行的游客,有商务出差的职员,还有5名天真烂漫的孩童。

一个特殊的团体格外引人注目,那是由24位中国顶尖书画家组成的艺术代表团,他们刚刚在吉隆坡成功举办了“中国梦·丹青颂”书画交流笔会。

此刻,他们带着创作的激情与交流的喜悦,踏上了归途。

机舱内,灯光柔和,大部分乘客已经准备入睡,对即将到来的漫长黑夜和最终的目的地充满了平和的期待。

一切都显得那么普通而宁静,与过去成千上万个平安的夜晚并无二致。

凌晨1时07分,飞机已经稳定进入35000英尺的巡航高度近半小时。

机载的ACARS系统,即「飞机通讯寻址与报告系统」,按照预设程序,自动向地面站发送了最后一组数据包。

ACARS系统,如同飞机的“随身体检仪”,通过卫星或无线电,定时向航空公司报告飞机各个关键系统的实时状态,包括引擎数据、燃油余量、飞行高度与速度等。

这一次的数据显示,MH370的一切都完美无瑕。

设备正常,航向无误,剩余燃料充足。

这是一份宣告“一切安好”的电子讯息。

然而,这最后一次规律的“心跳”之后,ACARS系统,这套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的监控设备,突然陷入了诡异的、永久的死寂。

要关闭它,绝非按下一个ON/OFF开关那么简单。

德国飞行员联合会的专家后来解释,这需要飞行员具备相当专业的知识,进入复杂的机载电脑系统进行操作,改变其通讯频率,甚至需要手动拉开驾驶舱内特定的保险丝才能办到。

在正常的飞行程序中,没有任何理由需要关闭ACARS。

它的沉默,本应是一个极其强烈的危险信号。

02

ACARS系统的沉默,在当时并未立即在地面控制中心激起任何波澜。

因为飞机上另一套名为「应答器」(Transponder)的设备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应答器持续向地面二次雷达发射信号,精确地报告着飞机的身份代码、实时位置、飞行高度和速度。

只要它在工作,飞机在空管员的屏幕上就是一个清晰可见、信息明确的光点。

凌晨1时19分26秒,MH370即将飞离马来西亚的航空管制区。

吉隆坡的空管员,按照标准程序,发出了那段如今已被全世界反复剖析的交班指令。

「马来西亚航空370联系胡志明120.9,晚安。」

仅仅四秒钟后,1时19分30秒,驾驶舱内传来了机长扎哈里的回复。

「晚安,马航370。」

他的声音听不出任何情绪波动,没有任何异常。

唯一的、在事后被专家指出的微小疑点是,他省略了复述通讯频率「120.9」这个标准程序的一部分,这在飞行员与空管的对话中虽不罕见,但对于纪律严格的资深机长而言,略显随意。

当时,没有人会把这个细节放在心上。

然而,所有人都没想到,这句平静的道别之后,风暴骤起。

飞机继续向前飞行了大约一分钟。

1时20分31秒,雷达记录显示它通过了位于马来西亚与越南海域交界处的航路点IGARI,正式进入越南领空。

仅仅37秒后,凌晨1时21分13秒,MH370的应答器信号,从所有二次雷达的屏幕上,彻底、干净地消失了。

这意味着,在ACARS系统被关闭后,驾驶舱内又有人手动关闭了第二套与地面进行定位联系的关键系统。

此时的MH370,对于民用航空系统而言,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隐形人”。

吉隆坡的空管员,正忙于指挥其他航班的起降,他的注意力已经转移。

在他的想当然中,MH370已经顺利进入了越南空管的范围,屏幕上光点的消失是正常的交接结果。

而另一边,越南胡志明市的空管员确实立即发现了异常。

他们眼看着MH370进入自己的空域,却又在瞬间消失,并且迟迟没有按规定主动呼叫报到。

然而,不知是出于疏忽还是流程上的延误,他们在焦急等待了整整18分钟后,才在凌晨1时39分,拨通了吉隆坡方面的电话,询问飞机的去向。

双方在茫然的沟通中,都未能第一时间意识到,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悄然发生。

宝贵的时间,在两个控制中心的交接缝隙中,被悄无声息地吞噬了。

03

比空管中心的混乱更令人困惑的,是来自马航运行中心(MOC)的反馈。

当空管中心焦急地向航空公司求证飞机状态时,马航的回答竟是:飞机一切正常。

他们声称,飞机正按照原定航线飞行,甚至已经飞抵了柬埔寨上空。

这是一个基于错误信息而做出的致命误判。

事后调查发现,马航的地面工作人员当时依赖一个名为「Flight Explorer」的商业航班追踪网站。

他们并不知道,当一架飞机的应答器被人为关闭后,这个网站的系统会默认显示该航班预设的、理论上的航线轨迹,而非飞机的实时位置。

屏幕上平稳移动的光点,只是一个虚假的幻影。

这个致命的错误,让本应最早警觉的航空公司,反而成了传递错误“定心丸”的源头。

凌晨2:39分,马航运行中心终于感到事态不对,他们尝试给MH370打了一通卫星电话。

电话无人接听。

但诡异的是,信号被飞机上的卫星通讯终端(SATCOM)成功接收了。

这至少说明,在那个时刻,飞机仍然在空中飞行,并且电力系统正常。

直到凌晨2时40分,在多次呼叫无果后,马航才极不情愿地、迟缓地正式确认:MH370,失联了。

此时距离飞机从雷达上消失,已经过去了整整1小时19分钟。

次日天亮,MH370未能如期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消息传出,震惊世界。

一场史无前例的国际大搜救立刻展开。

来自中国、越南、马来西亚、美国等多个国家的24艘船只和34架飞机,火速赶往南中国海,也就是MH370信号最后消失的那片海域,进行地毯式搜索。

所有人都以为,那是一场不幸的空中解体或坠机事故,飞机的残骸就散落在IGARI航路点附近。

然而,此时此刻,马来西亚军方却不寻常地保持着一种诡异的沉默。

他们没有告诉焦急的国际社会,就在MH370从民用雷达上消失后,他们的军用一次雷达,捕捉到了一个截然相反、令人毛骨悚然的动向。

那个本该向东北方坚定飞行的光点,在经过IGARI航路点后,突然进行了一个急促、精准、且毫无疑问是人为操控的左转,决绝地调转机头,向着西南方向飞去。

04

这个足以颠覆整个搜救方向的惊天秘密,被马来西亚官方死死捂住了整整一周。

直到西方媒体通过内部消息源率先捅出,马来西亚政府才在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下,被迫承认。

是的,MH370失联后并未坠毁。

它掉头了。

军用一次雷达的记录,像一部黑白默片,无声地还原了飞机失联后第一个小时的诡异步伐。

一次雷达与民航空管的二次雷达不同,它不依赖飞机的应答器,而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物体反射的回波来探测目标,任何大型金属飞行器都无法在其面前遁形。

雷达数据显示,飞机在关闭应答器后立刻开始的那个急转弯,只用了短短130秒。

后续的模拟飞行实验证明,即使是自动驾驶系统,也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剧烈的转向。

这意味着,当时驾驶舱内有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飞行员,以近乎极限的手法,手动操控着飞机。

完成掉头后,飞机迅速爬升。

它一度抵达了40,000英尺以上的高度,这几乎是波音777的飞行极限。

航空专家的分析令人不寒而栗:此举最可能的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让客舱因高空低压而迅速失压。

一旦失压,氧气面罩会自动脱落,但客舱的供氧系统只能维持大约15分钟。

在如此极端的高度,乘客和机组人员会在一到两分钟内就因缺氧而失去行动能力,并很快陷入昏迷乃至死亡。

而驾驶舱内,则配备了可以持续供氧数小时的独立系统。

这是一种高效、无声、且无法反抗的“清场”方式。

随后,这架载着满舱“沉睡”乘客的飞机,像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横穿了整个马来半岛。

它的航线经过了精心的规划,在马来西亚与泰国的边境之间反复穿梭了八次,如同在走钢丝。

军方分析认为,此举是为了故意迷惑两国的防空雷达,让双方都误以为这是对方空域内的飞行器,从而避免触发任何警报或拦截行动。

当晚,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军方雷达确实都发现了这个不明光点,但双方都选择了“事不关己”,未采取任何行动。

更令人感到诡异的是,飞机并没有直接飞越,而是在机长扎哈里的家乡——槟城附近,进行了一次明显的低空绕行。

雷达数据显示,飞机此时的高度一度降至不足5000英尺。

一位资深飞行员在后来的纪录片中推测,只有在这样的高度,驾驶员才能从侧倾的舷窗中,清晰地看到地面上熟悉的灯火。

那或许是一场无声的告别。

凌晨2时22分,在飞越马六甲海峡的尽头,这个神秘的光点,终于慢慢飞出了马来西亚军方雷达的探测范围,彻底消失在茫茫的安达曼海上。

整整一个小时,马来西亚军方眼睁睁地看着这架明显偏离航线、行为异常的飞机在雷达上兜着圈子,却未采取任何拦截或确认行动。

他们为何要隐瞒这至关重要的信息?

是为了避免因未能及时拦截一架“被劫持”的客机而遭受国际社会的指责?还是不想让别国的军事力量,打着搜救的旗号,进入战略位置极其敏感的马六逼海峡?

无论原因为何,他们的隐瞒都让最初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被白白浪费在了数千公里之外的错误海域。

全世界都被他们误导了。

05

正当所有搜救行动因军方雷达的信息而陷入方向性的迷茫时,一家名为「Inmarsat」的英国卫星公司,带来了一条颠覆性的、来自太空的线索。

他们发现,MH370虽然关闭了ACARS和应答器,但飞机上用于卫星电话和数据传输的卫星通讯终端(SATCOM),却在失联后的某个时刻,被人为地重新开启了。

凌晨2时25分。

也就是飞机飞出军方雷达范围仅仅三分钟后,MH370的SATCOM系统突然自动苏醒,并向Inmarsat公司一颗位于印度洋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发出了一个简短的登陆请求(Log-on Request)。

这个过程,在技术上被称为一次「握手」(Handshake)。

它意味着,飞机向卫星报到:“我在这里,我已开机,准备好通讯。”

专家推测,是驾驶飞机的人在确认摆脱雷达追踪后,为了后续的飞行需要(可能是为了使用导航系统),重新接通了部分电力系统,从而激活了SATCOM。

但这个人可能并不知道,SATCOM系统在开机后,即使没有任何人工操作,也会与卫星保持着一种规律的、自动的“心跳联系”。

按照Inmarsat系统的设定,如果地面站在一小时内没有收到来自飞机的任何有效数据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向飞机发送一个“登录/退出询问”信号,也就是“ping”。

这个ping信号,就好像地面站在问:“你还在吗?”

而飞机上的SATCOM在收到ping后,会自动返回一个简短的确认信息,表明自己依然在线。

这一次的自动应答,就构成了又一次的“握手”。

在MH370失联之后,这样的“握手”,每隔一个小时,就精准地发生一次。

每一次,都像一声来自黑暗深渊的、微弱却坚定的回响。

从凌晨2点25分的第一次主动“握手”开始,到早上8点11分,MH370一共与卫星进行了六次这样的自动“握手”。

最后一次,也是第七次不完整的“握手”记录在早上8时19分。

专家分析,8点11分那次,可能是飞机燃油耗尽,引擎熄火导致主电源中断,备用电力系统短暂启动时触发的又一次登陆请求。

而8点19分那次信号的中断,则标志着飞机最终失去了所有动力,坠入大海。

这七次“握手”,铁证如山地证明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MH370在从民用雷达上消失后,并没有坠毁,而是以稳定的巡航模式,在万米高空又独自飞行了将近七个小时!

06

这七个小时的幽灵飞行,彻底改变了搜寻的方向。

但它究竟飞向了哪里?

Inmarsat的工程师们面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这些“握手”信号本身并不包含GPS定位信息,它们只是一些简单的“是/否”信号。

然而,工程师们利用了信号传输中两个极其精微的物理参数:BTO(Burst Timing Offset,脉冲串定时偏移)和BFO(Burst Frequency Offset,脉冲串频率偏移)。

BTO反映了信号从卫星到飞机再返回所花费的时间,通过这个时间可以计算出飞机与卫星之间的距离。

这个距离,在地球上对应的是一个以卫星星下点为圆心的巨大圆形。

BFO则更为复杂,它关系到由飞机高速运动和卫星自身运动所引起的多普勒效应。

通过对BFO数值的分析,可以推断出飞机的飞行方向和大致速度。

结合这两个参数,经过堪称航天史奇迹的复杂计算,Inmarsat的团队最终勾勒出了两条对称的、MH370可能的飞行弧线。

一条弧线向北,从泰国北部延伸,越过喜马拉雅山脉,深入中亚腹地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另一条弧线则完全相反,向南,直指浩瀚无垠、偏僻荒凉的南印度洋。

北线理论很快被排除了。

那条航线沿途国家众多,拥有当今世界最密集的防空雷达网络。

一架未经通报的波音777客机,不可能在不被任何国家发现的情况下,连续飞越数千公里的陆地领空,无论是飞行还是降落,都无异于天方夜谭。

那么,真相只剩下最后一个,也是最令人绝望的一个。

是谁,在凌晨时分关闭了所有通讯,让200多名乘客在缺氧中死去?

又是谁,操控着这架满载生命的巨大机器,像驾驶着自己的铁棺材一般,决绝地、义无反顾地飞向了地球上最孤独、最遥远的一片汪洋?

调查人员将锐利的目光,投向了唯一可能揭开所有谜团的地方——驾驶舱。

而在对机长扎哈里的家庭电脑进行地毯式搜查,并由美国FBI专家对其中一块被格式化的硬盘进行数据恢复后,一项惊人的发现,让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都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