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一生饱受非议与唾骂,死后却被尊为民族脊梁,活过近百春秋,世人称其“丧家之犬”。
- 在动荡年代里默默支撑、含垢忍辱,只为给中国留下一缕文明的火种。
- 可如今真正记得他名字的人,却寥寥无几。
![]()
- 1840年,正是近代史拉开帷幕的年份,马相伯降生于江苏丹阳的一个天主教世家。
- 家族为他取了圣名“若瑟”,自幼便沐浴于信仰之中。
- 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与中国百年沉浮紧紧捆绑在一起。
![]()
- 十一岁那年,他背着家人,乘着民船颠簸十一天,悄悄抵达上海,进入耶稣会创办的徐汇公学求学。
- 毕业后,他又进入耶稣会大修院深造,系统研习神学、哲学以及数学和天文知识。
- 1870年,他取得神学博士学位,并随即被任命为徐汇公学校长。
- 那时的马相伯,既是虔诚的信徒,也是教会中的中坚力量,在宗教圈内享有极高声望。
![]()
- 1876年,全国爆发特大饥荒,报纸上登载“人相食”的惨状令他夜不能寐。
- 凭借自己在教会的地位,他筹得两千两白银用于赈灾,却不料反遭教会囚禁半月,指责他“擅自行动,逾越权限”。
- 被关押期间,他反复思索:“基督教导爱人如己,为何救助饥民竟成罪过?”
- 这场禁闭让他彻底看清了教会的冷漠与虚伪。后来经由兄长引荐,他决然离开服务二十载的教会,转而投奔李鸿章,投身洋务运动,立志以实业救国。
- 然而满腔热血撞上冰冷现实——早在18年前他就提议修建京沪铁路,奏折递上后杳无音信;
- 他曾赴美募得五千万美元,欲创立华美银行扶持民族工业,却被总理衙门怀疑“勾结外邦”,最终胎死腹中。
![]()
- 最刺痛他心灵的是1898年,清廷强令他担任中法条约翻译。那些割地赔款、丧失主权的条款逐字落纸时,民间已将他视作“卖国贼”口诛笔伐。
![]()
- 彼时百姓接连经历鸦片战争、甲午战败等屈辱,每一次战败都伴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土沦丧、巨额赔款早已令人愤懑至极。
- 民众对列强与条约充满仇恨,却难以触及真正的决策者,又普遍不了解“翻译”仅是执行职务而非缔约主体。
- 于是所有怒火尽数倾泻到马相伯身上。实际上,他是替腐朽朝廷背下了这口沉重黑锅。
- 事件之后,母亲写信断绝母子关系,字字如刀;兄弟紧闭家门拒绝相见;街头孩童也追着他扔石块辱骂。
- 他只能蜷缩在上海租界的破巷中,夜晚抱着旧日翻译的手稿取暖,仍在稿纸封面写下:“忍辱负重,静待黎明”。
![]()
- 1899年,母亲与弟弟相继离世。他扶着灵柩返乡安葬,竟无一位亲戚前来吊唁,唯有寒风卷起纸钱掠过荒坟。
- 尽管骂声未歇,但年届六旬的马相伯心中已然立下宏愿:兴办教育,拯救国家于危亡。
![]()
- 1900年,他毅然决然将祖传的三千亩田产全部捐出,交予教会托管,希望借此创办新式学堂。
- 岂料教会收下土地后,迟迟不提办学之事。
- 当他前去质问,对方置之不理,而地契早已移交,他连追索的权利都不复存在。
![]()
- 三年后,他咬牙变卖毕生收藏的古籍文物,甚至抵押了教会发放的薪俸。
- 终于凑齐资金,在吴淞一处废弃的提督衙门旧址上建起了学校。
- 他还立下规矩:“授科学、传文化,绝不传播宗教。”
![]()
- 当时山西青年于右任因撰写反诗遭通缉,一路逃亡至上海,衣衫褴褛地来到震旦。
- 马相伯未加迟疑便收留了他,还为其改名为“刘学裕”,藏匿于阁楼之中,每日亲自送去饭菜与油灯。
![]()
- 震旦的学生多来自贫寒之家,无力缴纳学费,他一律免除。
- 学校经费拮据时,他与校工一同开垦菜园,把仅有的一点白米留给学生,自己啃着干硬的麦饼充饥。
- 即便如此,教会仍不肯放过——1905年春,一名法国牧师带人闯入校园,宣称出资方有权掌控校政,要求撤除科学课程,增设宗教课。
- 七十多岁的马相伯气得双手颤抖,深夜召集学生,握着被撕毁的校牌哽咽道:“你们想读书,我就陪你们重新来!”
- 次日清晨,他带领两百余名师生,肩扛桌椅板凳,迁至一间废弃房屋,亲手和泥刷墙作黑板,点燃油灯当烛火——复旦公学由此诞生。
- “复旦”二字源于古语“复我震旦”,蕴含着马相伯夺回教育自主权的坚定意志。
- 学校虽已成立,师资却极为匮乏。
- 为了请动学者马一浮任教,马相伯冒雨步行二十里登门拜访,动情说道:“学生们盼您到来,如同久旱农田盼甘霖。”
- 实在无力支付薪酬,他亲笔写下欠条:“欠马一浮先生薪银一百两,待复旦兴旺之日定当奉还。”
![]()
- 每逢屋漏,他便踩着木梯攀上屋顶修补,老花镜滑到鼻尖也顾不上扶正。
- 夜晚借着微弱豆油灯,一字一句誊抄拉丁文教材,手指关节染满墨迹,指尖磨出厚厚茧层。
- 寒冬无炭取暖,他便让学生把手伸进自己袖中暖和片刻,再继续讲解公式。
- 在土山湾度过的三十年,成为他治学育人的黄金岁月。
- 蒲汇塘路的五间陋室里,蔡元培、邵力子等二十多位日后影响中国的人物曾随他学习拉丁文与算术。
- 1912年,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后又参与创办辅仁大学。
![]()
- 八十岁高龄时,他仍筹资兴办启明女子中学。
- 当时女子受教育者稀少,有人劝他“女人不必识字”,他拍案而起反驳:“不让半边天走进课堂,中国如何挺直腰杆?”
- 1914年,儿子病逝,学生们集资一万元,欲助他抚养孙女马玉章。
- 他转身便将这笔钱全数捐赠给女中,只说:“天下女孩比我家孙女更需要这笔钱。”
![]()
- 那时依旧有人不解其行,笑他“愚笨”,放着能赚钱的差事不做,偏要去街头教黄包车夫识字。
- 有人讥讽他“老糊涂”,年纪一大把还折腾办学。
- 马相伯只是淡然回应:“糊涂人做明白事,总胜过聪明人办糊涂事。”
![]()
- 1931年“九一八”事变传来消息时,马相伯已届九十高龄,但他依然挺身而出,誓要救国。
- 他与章太炎联名发布“二老通电”,声援马占山将军抗日。
- 早年仅为消遣所习的书画技艺,此时成了救国工具。
- 他在上海举办书画义卖,脚部溃烂流脓,便让学生搀扶站立挥毫。
![]()
- 一幅“寿”字售价三十元,一副对联五十元,从晨曦写至夜幕,墨汁浸透七层宣纸。
- 体力不支时靠椅稍歇,喘息片刻再度执笔。
- 旁人劝他保重身体,他摇头道:“多写一幅,前线就能多添一颗子弹。”
- 最终共筹得十万元,悉数捐予冯玉祥领导的抗日部队,所捐款项足以购置半架救护飞机。
![]()
- 1936年,“七君子”因呼吁抗战被捕,九十七岁的马相伯抱病前往南京,面对记者郑重声明:“我愿以性命担保,七君子无罪!”
- 并致信冯玉祥:“若需有人代他们入狱,我愿前往。”
![]()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马相伯随难民队伍辗转流离,途中恰逢百岁诞辰。
- 中共中央自延安发来贺电,誉其为“国家的光、民族的宝”,这是对他一生奋斗最高的肯定。
- 各界名流送来的寿礼堆积如山,他却吩咐全部转赠前线伤兵。
![]()
- 后来他随家人避难至越南谅山,亲人担心他悲痛,隐瞒已身处国外的事实,谎称只是南方小城。
- 然而马相伯一眼认出街角外文路牌,默然不语,只轻轻掏出胸前佩戴的复旦校徽反复擦拭,低声道:“能死在救国的路上,不算客死异乡。”
![]()
- 1939年11月4日,谅山寒夜,百岁老人马相伯安然离世。
- 临终前,他紧握孙女的手问道:“爷爷没给你留下一分财产,你怨不怨?”
- 旋即苦笑自嘲:“我不过是一条狗,吠叫了一个世纪,终究没能唤醒沉睡的中国。”
![]()
- 葬礼朴素无声,没有仪仗,没有哀乐,前来送别的全是曾受他教诲的学生。
- 那枚刻有“若瑟”的教会铜牌,伴随他一生,最终随遗体一同入土。
![]()
- 八十余年后,国家追授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章——这份迟到的荣光,是对一个世纪呐喊的庄严回应。
- 他的遗骨后迁葬于宋庆龄陵园,与邹韬奋、鲁迅等爱国先驱长眠一处。
![]()
- 参考消息:
- 【1】澎湃新闻——《复旦建校120周年︱“天气好,读书要紧”:从震旦到复旦的马相伯》
-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08540702507287103/?channel=&source=search_tab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