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从何而来?我们如何与情绪共处?2025年10月16日,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邀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吴文涛走进广州市骏景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题为《与情绪握手:做自己的“心灵掌舵人”》的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同学们科学认识情绪、理性应对情绪,掌握心灵的方向盘。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吴文涛
从大脑到行为:发现情绪的生物学基础
“情绪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身体的信使。”讲座一开始,吴文涛医生从情绪的生物学基础入手,生动地解释了边缘系统中杏仁核作为“情绪警报器”的作用,以及前额叶皮层如何扮演理性“刹车片”的角色。他指出内分泌也会显著影响情绪,激素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多巴胺、甲状腺素等在情绪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情绪反应的生理根源。
![]()
吴主任讲解情绪的生物学基础
![]()
探索情绪理论:理解情绪的心理学基础
“不是事情本身让我们痛苦,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吴文涛医生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强调情绪并非由事件直接引发,而是源于我们对事件的解读与信念。此外,他通过模拟考试失利情境下两位学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揭示了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中“非理性信念”对心理状态的深远影响,引导同学们学会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
![]()
看见情绪的价值:从对抗到共处
“情绪不是敌人,而是成长的动力。”吴医生进一步讲解了情绪的正面意义:焦虑提醒我们努力,委屈呼唤理解,疲惫信号提示休息……他鼓励同学们正视情绪,学会与情绪共处,正视而非敌视情绪。
![]()
“在生活中,做运动、写日记、冥想训练或是呼吸训练,都是通过宣泄达到舒缓情绪的有效方式。”现场,他还分享了“接地气”的情绪管理方法,包括情绪宣泄、注意力转移、心理放松技术、及时求助等,并播放了放松训练指导视频,帮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情绪的“安全出口”。
![]()
同学们专注聆听
“青春期身体激素变化比较大,情绪波动可能也比其他年龄段的要剧烈一点”,吴文涛医生结合青少年大脑发育特点,指出情绪管理是一个需要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他鼓励同学们在成长中不断练习自我觉察与调节,逐步成为自己情绪的“掌舵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一名初二学生分享道:“原来情绪背后有这么多科学知识,我学会了如何不被情绪控制,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
课堂气氛活跃
![]()
活动合影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教育局、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联合面向广州市中小学生,开展主题科普讲座。该活动从2017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连续举办了9年,包含22名院士在内的约180名专家学者通过这个活动面向34万名学生做了900余场科普报告。九年来,活动不仅为青少年搭建起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珍贵桥梁,更持续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与热情,在青少年心中厚植家国情怀、铸就科学梦想,成为广州推动科学教育、营造创新氛围的重要平台。
——来源:科普广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