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岗位明明常年需要人,却故意用派遣工?
今天我要撕开的是职场里最隐蔽的剥削,没有暴力胁迫,没有刀光剑影,只要一纸合同换个马甲,你的加班费、年终奖、N加一赔偿金,全都能一笔勾销。这不是什么魔幻剧情,而是你我身边很多人正在经历的残酷现实,它的名字叫劳务派遣。
什么叫劳务派遣?说白了就是你和一个派遣公司签合同,被借到另一个公司去干活。你人在那儿干活,管你的是用工单位,发你钱的却是派遣公司。我给大家打个比方,假如你想去一个大公司当保洁,但公司大门保安不让你进,说“我们不直接招人”。
这时候旁边过来一个李总,他告诉你“跟我签合同,我派你进去干”。于是你成了李总劳务公司的人,被派遣去大公司扫厕所。然后你每天在大公司干活,受大公司管理,但你的工资是李总发的,比大公司正式工少一大截,几乎是好事轮不到,出事没人管。
那么这么坑的玩意儿谁发明的?劳务派遣这东西是从日本那边传过来的,欧美也搞了很多年。这玩意儿啊,一开始还真不是用来坑人的。上世纪90年代,咱们国家搞改革开放,很多外资企业进来了,人家国外有一套成熟玩法,比如公司接了个大项目,临时需要100个工程师,但项目干完就不要了。你让人家直接招100人,项目结束再裁掉,这不现实,赔偿金能赔到破产,所以呢就搞出了劳务派遣这个模式。
本意是好的,对于企业来讲,像临时工、季节工这种短期用工,不用被一辈子包袱,用工更灵活,也节约成本;对于打工人来讲,通过派遣公司找到一些短期活干,挣点钱,不用长期被绑定。这就好比你家里要大扫除,临时请个保洁阿姨干一天,干完活结账走人,你不用管她养老,这本来是个你情我愿的公平买卖,但后来味道就全变了。
黑心资本家一拍大腿,“这法子妙啊!”他们开始把所有岗位,不管是临时的还是长期的,不管是扫厕所的,还是写代码的,全都给套上劳务派遣的壳。本来是用来请临时保洁阿姨的招,被他们用来招长期住家保姆了。初衷是解决临时需求,结果被玩成了长期剥削的工具。
很多岗位明明常年需要人,却故意用派遣工,为什么?省钱啊!我给你算笔账,你就明白了。
一个正式工月薪8000,公司实际要付出多少钱?社保公积金按8000交,公司部分就得拿出3000多,还有年终奖、带薪年假、各种补贴、福利,零零总总,加起来一个月成本直奔12000了。要是换成派遣工呢,工资给你压到6000,社保按最低标准交,公司部分才1000出头,没有年终奖,没有带薪假,没有团建福利,一个月成本7000块,顶天了。一个工位就能省下5000,100个就是50万,1000个就是500万。
更恶心的是“假外包真派遣”。有些公司为了规避10%的派遣比例限制,直接把岗位包装成外包,活还是那些活,人还是那些人,管理还是那些管理,就是合同换了个名字,从派遣变成了外包。出了事儿,那更好了,连连带责任都不用付了。《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27条写得明明白白,以承揽、外包名义按派遣用工的,按派遣处理,但有几个企业当真了?
我告诉你,现在这玩意儿有多普遍:制造业流水线上10个人里,几乎有6个是派遣;互联网大厂,一个项目组里一半是外包;连银行、国企这种“铁饭碗”单位都开始大量用派遣工。
我找了很久,但一直没找到全国劳务派遣人数的官方报道。不过,有些自媒体文章说,全国劳务派遣人员超过3300万,派遣公司6年增长了30万家。虽然没法求证数据真假,但越来越多企业用派遣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从上世纪福特发明流水线开始,资本就在有意无意地引导我们增加可替代性,成为流水线上的零件。正式转派遣,派遣转外包,外包转计时,一步步把我们逼向更不稳定的边缘。但这套系统最终会反噬所有人:就业压力增大,消费能力萎缩,最后导致社会信用崩塌。
我们不反对高效率的工作模式,但披着高效率外衣的合法收割,不该成为劳动者的宿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