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已告“售罄”,却还有近20%的剩余房源。日前,上海金茂虹口项目因疑似销售数据虚假宣传引发外界质疑。
“26分钟售罄99席”的豪宅热销神话刚被自媒体热烈追捧,政府网站的公开信息却“啪啪打脸”。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官网显示,截至10月27日,该项目尚有20套左右处于在售状态。
![]()
也即是说,项目当日并未售罄。
上海金茂府项目的销售数据争议,不仅暴露了单个房企的老套营销套路,更折射出楼市下行期行业数据造假的普遍困境。
“售罄神话”被反转
8月24日,金茂虹口项目“金茂璞元”开盘,自媒体迅速刷屏“26分钟售罄99席”捷报,项目均价16.6万元/平方米、最高单价18.5万元/平方米,加冕 “楼市破纪录王者”。
资料显示,金茂璞元定位为上海内环内改善型豪宅,是金茂联合庆隆于2025年2月以89.64亿元竞得的核心地块打造,仅楼板价已达11.75万元 /㎡,与北外滩、陆家嘴形成联动的区位优势,曾让市场期待颇高。
然而,《财中社》查询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官网发现,项目尚有20套房源在售,“售罄”套路不攻自破。
一位品牌房企营销负责人表示:“这种情况说明开盘当天肯定没售完,实际去化应该在六七成左右。”
金茂上海公布的数据则显示,该项目173组意向客户,符合购房条件的有效认筹客户156组。由此推算,如果按照网上房地产20套仍在售,成交79套,至少有76组最终放弃购买,弃选率近50%。
这并非金茂首次出现“数据造假”问题。
此前,张江金茂府130组认筹客户中,38组未参与摇号,最终仅60组选房,去化率仅47.6%,超半数认筹客户离场。而张江金茂府作为金茂在浦东新区首座“金茂府”,首期名为“横沔玖境・瑞府”,2022年9月首开推出159套房源,备案均价6.6万元 /平方米,就对外宣称“首开售罄,劲销12亿”,与后续实际去化形成明显反差。
5月21日,江湾金茂府推盘入市,开发商披露的认购率为111.46%;普陀金茂府、张江金茂府等项目首开时,一些房产自媒体报道中,频频出现“认购超100%”“售罄”字样,但最终与网签去化率均存在不小差距。
尽管金茂主打科技系统与 “赠送面积” 提升得房率,但3.95的高容积率远超住宅2.0-3.0的常规标准,楼间距密集;128平方米小户型占比近半,与“豪宅圈层”定位形成反差,且“赠送面积”实质压缩了功能区空间,加之科技系统后期维护成本偏高,多重因素让购房者望而却步。
金茂在上海的销售数据争议并非个例,其宝山项目同样对外宣称 “全部售罄”,被自媒体包装为“四开四罄”;而2024年底,金茂在宝山连拿三幅地块、成交额超百亿元的扩张背景,更让市场对其“造热”动机多了一层审视。
值得注意的是,10月21日该虹口项目二期开启认购,自媒体又报出“两日80+组认购、认购率 77%” 的数据,能否经受住网签数据检验仍存疑。
当然,金茂不断营造“红盘”,背后少不了过去数年内,金茂收缩投资导致当前业绩增长乏力、跌出千亿元房企阵营的焦虑。
“造假”的行业焦虑
前述房企营销负责人表示,开发商主要通过“认筹注水”与“撤签补漏”制造热销假象。前者通过虚构意向客户抬高认筹数据,营造抢房氛围;后者则在开盘后以“客户资料缺失”等理由撤销认购。
一般而言,网签数据7-15天的上传周期与更新滞后性,为假象提供了缓冲空间。但网签系统的政府监管属性,决定了造假并非毫无痕迹——“上传或撤销都需要充分理由,每步操作都会留痕,不像公司内部CM系统可随意修改”,该负责人强调,行情好时,撤销网签的房源需重新入库摇号,只是下行期的监管弹性让操作空间增大。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院长张波指出,此类造假已成为行业潜规则,根源在于三重因素叠加:市场压力下,楼市低位徘徊导致购房者信心不足,开发商需通过“热销假象”吸引跟风入市;成本收益失衡层面,目前对销售数据造假的处罚力度较轻,潜在收益远大于可能付出的成本;行业惯性上,部分企业默许此类操作,甚至形成“赚吆喝”的营销默契。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不会只有金茂一家,只是各家管理力度不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