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接着聊“硬通货”这个话题,聚焦一个核心问题:下一个可能取代房产的硬通货是什么?
要搞懂这个,咱们先回头看看古代。你可能没想过,盐这种普通调味品,为啥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始终是硬通货?贩卖私盐甚至会被株连九族,这可不是因为盐的储量少——海盐、井盐多着呢!核心逻辑就俩字:垄断+刚需。
国家牢牢控制盐的生产、加工、运输全链条,通过垄断限制供给;而盐又是人活下去的刚需,老百姓不会因为涨价就不吃。只要掐住源头,就能定高价、充国库。这就是盐能成为硬通货的底层逻辑。
顺着这个思路看咱们这代人熟悉的房产。它能取代盐成为硬通货,除了居住刚需和土地供应垄断(核心地段土地就那么点),还多了个“杀手锏”——创造债务的能力。
一套房,首付可能掏空6个钱包,后续二三十年房贷,直接把未来收入和房子绑死。这种机制一方面让人不敢轻易离职,老老实实还钱;另一方面,也极大放大了房产的金融属性,让它从“居住商品”变成了“提前变现未来收入的工具”。
但这种模式风险也很明显。日本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就是教训——一旦债务链条断了,整个系统都可能出问题。
那下一个硬通货该具备啥条件?总结顶级资产的四个核心标准:
1. 垄断性:供给被严格控制,不是谁都能拥有或生产;
2. 刚需性:生存或发展不可或缺,无法替代;
3. 债务创造能力:能加杠杆,通过质押、贷款等绑定未来价值;
4. 货币化能力:方便流通交易,能快速变现。
拿着这四条标准推演,有个方向值得关注:具有垄断经营能力的国家资本控股股权资产,简单说就是某些特殊公司的股票。
为啥是它?咱们逐条对一对:
• 垄断性:这类企业背靠国家,涉及能源、科技、民生等战略领域,天然具备行业垄断和战略地位,股权不会无限扩张;
• 刚需性:它们的业务——比如核心能源供应、关键技术服务——是未来社会运转的新型刚需,缺了就会影响正常发展;
• 债务创造能力:股权可通过资本市场质押融资,轻松加杠杆,符合金融属性;
• 货币化能力:股票在市场上随时交易,流通变现非常方便。
其实资产的核心逻辑从未变过:从盐的“垄断+刚需”,到房产的“垄断+刚需+债务创造”,再到未来可能的“国家控股核心股权”,本质都是围绕“不可替代的价值”加“可放大的金融属性”。
任何靠债务吹起来的资产都有周期,但符合“垄断、刚需、能加杠杆、易变现”的资产,总能在不同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