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近日,汉大墓盗掘系列案告破,背后大佬涉多名“考古专家”。图/宁夏观察视频截图
白天“保护性”考古,夜里用炸药盗墓。这不是电影大片,而是真实发生的案例。
近日,据上游新闻报道,在江苏徐州,汉大墓盗掘系列案告破,背后大佬涉及多名“考古专家”,被追缴文物4000多件。
这不是一起普通的文物盗窃案,从数量上看,据办案人员说,仅此案追缴的文物数量,已经超过了沛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总和。而且,其中多件画像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从距今7300年北辛文化到民国时期的陶器、玉器、瓷器等各种文物种类不一而足。而最让人关注的是,此案中的涉案人员有多名“考古专家”。
考古专家本应是文物的守护者,却利用专业知识变身“摸金校尉”,干起盗掘古墓、买卖文物的勾当。这是对自身职业的背叛,也冲击着公众对考古乃至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信任。由文物的守护者,变身偷盗者、破坏者,如此知法犯法,法律必须严惩到底,绝不姑息。
文物考古是一项兼具科学性与严肃性的事业,每一次发掘、每一件文物的提取,都承载着还原历史、传承文明的使命。考古专家作为历史的“解码人”,其工作的核心是“保护”与“传承”。而盗墓行为本身也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在我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中,也明确将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列为打击重点。
这起案例中,所涉大型文物艺术品鉴定公司的鉴定师、非遗传承人,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队探工等,都是圈内人,却置职业伦理和法律法规不顾,成为盗墓产业链中的大佬。
本应守护文化遗产的人,利用专业知识,系统性地实施盗窃,其危害远超普通盗墓贼。他们熟悉勘探流程,掌握文物保护技术,能精准判断墓葬位置与文物价值,甚至能规避监管。他们的参与,让盗墓行为变得更加“专业化”“精准化”,这种“内行作案”,也使得对古墓文物的破坏更具隐蔽性、持续性和毁灭性。
尽管不能因个案否定整个考古群体,但此事也警示,珍贵的古墓文物经不起“专业水准”的盗掘,必须构建更加严密的防护网。
首先,监管层面需要有全流程监管机制,尤其针对夜间盗墓的行为,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巡查,堵住漏洞。同时,也可考虑区块链赋能,建立文物溯源系统,斩断文物非法交易链。
此前由国家文物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2023—2025年)》今年即到期,但考虑到打击防范文物犯罪工作实际需要,不妨将方案中的条款细化完善后再继续执行,以形成长效的打击态势。
考古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作为从业人员,更需树立敬畏历史、尊重文化的职业道德底线,珍惜历史“守门人”的角色和使命,若在利益诱惑面前迷失了方向,不仅是对历史的犯罪,也终将遭到法律的惩罚。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