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刘秋峰。你是不是也有这些烦恼? 吃完饭一躺下就胸口火烧火燎,吃抑酸药就好,停药就烧?喉咙总有异物感,总不见好?胃镜查出“反流性食管炎”,过一两年复查,怎么还是它?
为何有的人“一停药就烧”?——中医看三大根源
1. 情绪波动:焦虑是“隐形推手”
长期焦虑、紧张或易怒会通过“脑-肠轴”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同时增强食管对酸的敏感性,形成“情绪-反流-焦虑”的恶性循环。
中医辨证:肝气犯胃,郁而化火
药物调理:使用疏肝和胃的经典方剂,必要时,可联合调节神经功能药物等。
日常调理:
早敲胆经疏肝气,晚揉太冲穴泄肝火;
感觉压力大时:舌尖轻顶上颚,鼻吸4秒→口呼6秒(每分钟约6次),快速启动放松反应。
![]()
2. 饮食不当:这些食物是“湿热之源”
高脂饮食、夜宵、嗜辛辣肥甘会延缓胃排空,增加胃内压;酒精、咖啡则容易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促进反流。
中医辨证:湿热蕴胃,如薪添火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形成“痰热阻胃”之证。典型表现:口黏口臭,胃脘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大便黏滞。
药物调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清热化湿中药,可联合促进胃动力、促消化药。
日常调理:
忌酒、忌夜宵,晚餐七分饱,睡前3小时不进食;
饭后散步,促进胃肠蠕动。陈皮6g+玫瑰花3g代茶饮,理气化湿。
![]()
3. 体质虚弱:胃的“动力”不足
部分患者存在原发性胃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这意味着胃部肌肉收缩的力量和协调性不足,导致胃内容物(包括食物、胃酸、消化酶等)在胃内停留时间显著延长。胃内容物滞留会持续增加胃内压力。这种持续升高的压力,超过了下食管括约肌的正常抗反流能力,使得胃内容物更容易逆流进入食管。同时,食管自身的清除能力也可能下降(如蠕动减弱、唾液分泌减少等),导致反流上来的物质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
中医辨证:中焦虚陷,清阳不升,浊阴上逆
脾虚气陷,中焦失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运化水谷之力弱,升清之功减。中焦(脾胃)犹如枢纽,脾虚则枢纽升降失司。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虚气陷,无力将水谷精微(清阳)上输布散;同时,胃腑通降之能亦随之减弱。本应下降的水湿、食滞、胃气(浊阴)反而滞留中焦或上逆。
虚火浮越,灼伤食管:脾虚气陷日久,中焦阳气郁遏,不能温煦脏腑、运化水湿,反而可能郁而化热;或胃阴亏虚,阴不敛阳。此非实火,而是虚阳浮越或郁热上冲,挟带滞留的胃酸、浊气上逆,形成“虚火灼咽(食管)”之证,表现为烧心、反酸等“上火”之象,其本质是本虚标热。
药物调理: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健脾方药。
日常调理:
早喝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5枚煮水),温中健脾。晚顺时针摩腹36圈,促进胃气下行。
![]()
4. 复杂情况:寒热错杂或瘀血阻络
部分患者存在食管过度敏感(吃点酸的就难受)或食管/胃协调运动异常(该收缩时不收缩),导致反流症状顽固难消。
寒热错杂或久病入络,气血瘀滞于食管脉络,导致气机不畅,反流症状迁延难愈。
中医辨证:
寒热失调:胃有寒凝,胆有郁热,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典型表现:进食凉即胀,口干苦,舌尖红、苔白根部黄,脉弦滑。
瘀血阻滞:久病入络,气血瘀滞,形成“瘀血阻络”之证。典型表现:胸骨后烧心伴刺痛感,舌暗或有瘀点,脉涩。
药物调理:寒热错杂者,在医师指导下,可用半夏泻心汤类方以“辛开苦降”,调和寒热;
瘀血阻滞者,在医师指导下,可用丹参饮等方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日常调理:用耳穴压豆法(取“胃”“交感”“神门”等穴,每日按压3次)调节神经功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