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关系不稳之际,德国外长取消访华行程,近三十年来首次,到底什么原因?中德关系已出现不好的兆头,为什么说前总理默克尔果然有先见之明?
![]()
德国外交部长瓦德富尔原计划从26号启程访华,一个小型商务代表团将会随行,但在临行前最后一刻,德方决定“推迟”这一行程。
实际上,所谓的“推迟”相当于取消行程,这在过去极为罕见,上一次出现类似的事还是在1996年。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德国外长近三十年来首次取消既定的访华计划呢?
![]()
表面上,德国外交部发言人将取消行程的原因归咎于中方仅安排了与中国外长王毅的会晤,未确认其他会晤日程,暗示德方感到"被怠慢"。
但稍加分析便会发现,这不过是牵强的借口,真正的症结在于瓦德富尔自今年8月以来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不当言论。
![]()
这位基民盟出身的外长,在访问日本时公然宣称"中国在台海、东海的行为威胁欧洲安全",甚至妄言"没有中国支持,俄罗斯无法维持战争";更在10月23日谈及台海问题时,声称"德国将自行决定一中政策的实施方式",这种模糊表述被中方直接定性为"纵容台独"。
很难想象,当一位外宾在访问前持续攻击主人的核心利益,还能期待获得所谓的"热烈接待"。
![]()
这场外交风波的背后,实则是德国执政联盟内部的深刻分裂——基民盟坚持对华强硬立场,而社民党则呼吁保持务实对话。
社民党议员阿赫梅托维奇直言,取消访华行程是"超级外交灾难",将严重损害德国在华经济利益,这种内部分歧让德国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陷入了"既要又要"的尴尬境地:既想依赖中国庞大的市场,又要在意识形态上盲目跟风美国。
![]()
事实上,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超其政客的口头表态。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重新超越美国,再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634亿欧元,略高于德美之间的1628亿欧元。
尤其在德国支柱产业汽车领域,中德合作更是深度绑定,德国对华出口中汽车和机械占比超过40%,大众、宝马等车企每卖出四辆车,就有一辆流向中国市场。
![]()
然而,这种深度依存关系并未换来德国政府的理性对待,反而催生出一种畸形的"依赖傲慢"。
在稀土问题上,德国一面享受着中国提供的70%稀土加工产能,保障其高端制造业的正常运转,一面却大肆炒作"供应链风险";
![]()
当中国依法对稀土出口实施规范管理时,德国政客竟威胁要动用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行径,连德国本土企业都难以认同。
巴斯夫等行业巨头纷纷紧急游说政府,警告稀土供应中断将导致德国汽车产业陷入"熄火"危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德国政府高喊"去风险"口号的同时,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却创下新高。
今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对华投资达73亿欧元,其中汽车行业占比超过40%,且投资重点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利用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的"世界工厂"模式,转向将中国视为"创新策源地"和"核心市场"。
![]()
博世集团在苏州砸下约105亿人民币,其中超过97%用于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和智能辅助驾驶等核心技术研发;大众在安徽的电动车工厂则直接对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抢占产业变革先机。
这种"政策与市场"的背离,折射出德国在全球化退潮期的深层焦虑:既想维持高端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又无法承受与中国脱钩带来的巨大代价。
当现任德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左摇右摆、陷入混乱时,前总理默克尔多年前的警示愈发显现出前瞻性。
![]()
2021年卸任前夕,默克尔就明确指出"与中国完全脱钩是错误的,必将对德国和欧洲造成伤害",并强调德国虽是相对富裕的国家,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正逐渐下降,必须"以战略上明智的方式来建设国际关系"。
如今,她的预言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默克尔执政的16年间,亲手奠定了中德务实合作的坚实框架,让两国在汽车、机械、化工等领域实现了真正的"双赢"。
![]()
以大众与上汽的合资项目为例,不仅帮助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跃升,也让大众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中德经贸合作的典范。
反观现在,德国政府在欧盟推动的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不仅损害了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合法利益,也让德国本土汽车经销商叫苦不迭,一项行业调研显示,80%的德国消费者表示更愿意购买性价比更高的中国电动车。
更具前瞻性的是,默克尔早已看透全球化时代的基本逻辑:在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对抗没有赢家。
![]()
如今,当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大肆挤压欧洲产业空间时,德国才猛然发现自己在中美博弈中沦为了"夹心饼干",如果继续盲目跟随美国搞对抗,德国很可能重蹈当年"马克贬值"的覆辙,在失去中国市场的同时,又无法填补美国留下的产业空白。
这场突如其来的访华行程取消事件,本质上是德国在全球化转型期的一次"身份迷失"。
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本应凭借其经济影响力,带领欧盟与中国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
但令人遗憾的是,德国政府却选择在意识形态的漩涡中随波逐流,将外交政策凌驾于经济现实之上。
默克尔的话语之所以含金量越来越高,正是因为她始终坚守务实主义的外交理念,深刻理解国家利益的本质不是虚幻的意识形态对抗,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与产业发展。
![]()
当前,德国正面临能源转型、产业升级等多重国内挑战,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领先优势,本可以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助力。
博世、大众等企业的对华投资布局,已经用市场行为证明了中德合作的巨大潜力。
如果德国政府继续被冷战思维绑架,执意推行对华强硬政策,最终受损的将是德国普通民众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德国亟需重新审视自身的外交定位:是继续充当美国的"应声虫",在对抗中逐渐丧失经济活力;还是回归默克尔时代的务实理性,做回那个引领欧洲发展的负责任领袖?
![]()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只有尊重事实、尊重伙伴、坚持合作共赢,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参考资料:
德外长取消访华,社民党议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德国的对华战略——观察者网
![]()
即将卸任之际,默克尔何以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北京日报客户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