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元璋麾下最早的一批淮西旧部,是营阳侯,是“开国二十八侯”之一,却也是《明史》中唯一一位被记载“死后八年又战死”的奇人。
他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与叶升等同出一地,却命运迥异。
他,就是杨璟。
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血雨腥风中,他究竟是诈死避祸,还是另有其人?在庐州籍将领中,又有几人封侯?几人善终?
本文将以杨璟为主线,还原明初庐州将星的命运浮沉。
![]()
一、从书生到将军:杨璟的崛起之路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一个名叫杨璟的庐州人以“管军万户”身份随军出征。
他不是草莽武夫,而是“本儒家子”,却毅然投身乱世,从总管、亲军副都指挥使,一路升至枢密院判官。
-1358年,随朱元璋攻克婺州(今金华),升任湖广行省参政,镇守江陵。
-1367年,与廖永忠平定广西,攻克永州、靖江,奠定大明南疆。
-1369年,奉使四川,劝降夏主明升,虽未成功,却显其胆识。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杨璟被封为营阳侯,岁禄一千五百石,世袭罔替。
![]()
二、庐州将星:与杨璟同乡的封侯者
明初大封功臣,庐州(合肥)籍将领中,除杨璟外,另有叶升封靖宁侯。
姓名
籍贯
爵位
结局
杨璟
庐州
营阳侯
洪武二十三年被追论为胡党,族诛
叶升
庐州
靖宁侯
洪武二十五年坐胡惟庸党,被杀
小结:
庐州籍将领中,史载封侯者仅杨璟、叶升二人,皆未能善终。
洪武朝“兔死狗烹”,淮西勋贵几乎被一网打尽。
三、生死成谜:杨璟“诈死”疑云
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实录》载杨璟“卒于家,赐葬钟山之阴”,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然而诡异的是——
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之役中,又出现一个“杨璟”,为救护朱棣战死于灵璧,谥号同样是“武信”。
- 民间传说,这是杨璟“诈死避祸”,由朱棣、姚广孝策划,藏匿多年后再度出山。
但史料考证,这两个“杨璟”实为重名——
前者是书香门第的营阳侯,后者是世袭百户出身的武将,家世、子嗣皆不同。
真相:
杨璟确于1382年病逝,所谓“诈死复出”,不过是后世附会。
他的悲剧,是洪武朝功臣命运的缩影。
![]()
四、历史评价:儒将之风,功在方面
《明史》将杨璟与胡美合传,评价道:
“杨璟、胡美功虽不逮,然尝别将,各著方面勋,故次列之云。”
谈迁《国榷》赞其:
“志在拔乱济世……古有所谓儒将,璟近之矣。”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论其平定广西之功:
“杨璟着唐州之功……与徐达诸军相为犄角,克奏荡平。”
总结:
杨璟虽非徐达、常遇春那样的统帅之才,却独当一面,安定南疆,堪称“儒将之典范”。
![]()
五、淮西悲歌:明初功臣的集体宿命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28侯,至洪武末年,幸存者仅汤和、沐英、耿炳文三人。
庐州籍的杨璟、叶升,皆被卷入胡惟庸案,身死族灭。
深层原因:
- 朱元璋晚年猜忌功臣,以“胡惟庸党”、“蓝玉案”为由,清洗淮西勋贵。
- 庐州将领因同乡关系,易被株连,无一幸免。
六、结语:忠魂与悲剧的永恒回响
杨璟的一生,是明初功臣命运的缩影。他起于微末,战功赫赫,却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宿命。
他的“诈死”传说,寄托了后人对功臣悲剧的同情与想象。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铁血与阴谋交织的历史,或许更能体会:
功高震主者危,忠勇如杨璟者,亦只能在史书中留下一声叹息。
参考文献:
《明史·杨璟传》
《国榷》
《明史纪事本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