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重阳节,老规矩1不回,2不去,3不做,吃4样要遵守,为家里老人祈福添寿!
![]()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充满温情与敬意的日子。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登高望远、赏菊饮酒、佩戴茱萸,以此寄托对长辈的祝福与思念。2025年的重阳节恰逢10月29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民间流传着许多老规矩,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蕴含着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愿。明日重阳,牢记“1不回,2不去,3不做,吃4样”,不仅能避忌讳、添福气,更是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
![]()
一、重阳节的“1不回”:出嫁女儿不空手回娘家
重阳节素有“女儿节”之称,民间认为“九”为阳数之极,出嫁女儿若在重阳空手归宁,会带走娘家的“阳气”,影响家运。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已有重阳回娘家“献寿”的习俗。如今,这一讲究演变为“回门必带礼”的礼仪——女儿需携带重阳糕、菊花酒、长寿面等寓意吉祥的礼物,既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也象征为娘家“添寿”。例如江南地区流传的“糕”与“高”同音,寓意“步步高升”;而山东部分地区则讲究带“九层糕”,象征福寿绵长。若因故无法归家,也应提前寄送礼物或致电问候,避免“空手而归”的忌讳。
![]()
二、重阳节的“2不去”:避凶趋吉的智慧
1. 不去荒僻之地:古人认为重阳时节阳气渐衰,阴气始生,荒郊野岭易聚集“秽气”。明代《酌中志》记载,重阳日“避瘟不登险地”。现代虽不必拘泥于迷信,但秋深露重,老年人登山应选择平缓的景区,避免独自前往人迹罕至处,以防摔倒或受寒。
![]()
2. 不去白事场所:重阳本为祈福之日,若参与丧葬活动,易冲撞“喜气”。福建、广东等地至今保留“重阳不吊丧”的习俗。从健康角度而言,丧事场合情绪波动大,不利于老人身心调养。若遇特殊情况,可佩戴茱萸香囊化解“晦气”。
![]()
三、重阳节的“3不做”:传统禁忌与现代启示
1. 不吵架斗殴:重阳是“敬老崇孝”之日,《东京梦华录》载宋人此日“尊长在前,子孙肃立”。若家庭争执,会破坏和谐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负面情绪会加速衰老,节日更应营造温馨环境。
![]()
2. 不晾晒衣物:民间有“重阳晒衣招晦气”之说,实因秋日风大,晾晒被褥易沾染灰尘花粉,诱发老人呼吸道疾病。建议改在室内通风处晾晒,或使用烘干机。
![]()
3.不贪晚熬夜:《黄帝内经》强调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重阳夜露寒凉,熬夜易伤阳气。尤其老年人应保持21点前入睡的习惯,以顺应自然节律。
![]()
四、重阳必吃“4样”:食疗养生中的孝心
1. 重阳糕:宋代《武林旧事》记载,糕上插小旗寓意“登高”。现代可改良为低糖南瓜糕,富含膳食纤维,适合三高人群。
![]()
2. 菊花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典故流传千年。如今可用菊花枸杞茶替代,清肝明目,缓解秋燥。
![]()
3. 羊肉面:“羊”通“阳”,北方有“重阳一碗面,寿长似南山”之说。建议选用山药羊肉汤面,温补而不腻。
![]()
4.板栗粥:《本草纲目》称板栗“益气厚肠胃”。搭配小米熬粥,易消化且补肾健脾,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
![]()
五、为老人祈福的现代仪式感
除传统习俗外,当代人可创新表达孝心:
拍摄全家福:用影像记录天伦之乐,福建霞浦等地兴起“重阳摄影礼”新风尚。
制作手工礼物:如茱萸刺绣香囊,既传承非遗技艺,又蕴含驱邪寓意。
健康体检:借节日带父母做秋冬专项检查,体现“预防胜于治疗”的现代健康理念。
![]()
重阳节的老规矩,看似是禁忌与仪式,实则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感载体。在快节奏的今天,这些传统提醒我们放缓脚步,用一杯菊花茶、一块重阳糕的温暖,守护那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化基因。正如《易经》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重阳节的每一份遵守,都是对生命之秋的温柔礼赞。
![]()
关于重阳节的禁忌,就分享到这里,朋友们,重阳节还有什么禁忌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爱喜一起分享,厨艺有限,请多多指教。
感谢大家的阅读,美食每天更新。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觉得有用的点个赞,欢迎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最后别忘了关注一下,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由爱喜聊生活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