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近期一种裹着短剧外衣的新型刷单骗局悄然蔓延。广西的王女士从“边看剧边赚钱”的小广告切入,先是搜索短剧截图赚零钱,接着升级“学员”赚更高佣金,再被诱导预付“短剧币”参与竞抢,最终在“数据修复”的连环套中损失8000多元。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不仅揭开了短剧热潮下的暗角,更照见了人性贪念与诈骗套路交织的危险游戏。
短剧的火爆,成了骗局的天然流量池。当“霸道总裁”“穿越复仇”等短平快的剧情占据手机屏幕,当“边看边赚”的兼职海报混进工作群、生活圈,许多人误以为这是“看剧顺便搞钱”的双赢好事。骗子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精准绑定当下最热闹的文化消费场景——他们用“淘剧计划”“短剧传流”等听起来专业的名头包装虚假App,用“助力48元回款88元”的小额返利建立信任,再用“限时”“中榜”的群体氛围推波助澜。就像王女士最初做的“搜索剧名”任务,每单4元的小利像鱼饵,让她在“几百人抢单”的群里放下戒备。这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你以为捡了便宜,不过是骗子在测试你的贪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骗局里的“心理操控术”。从“搜索截图”到“短剧币投币”,再到“数据修复”,骗局的每一步都暗含对人性的拿捏。前期任务设计成“简单可重复”的机械劳动,让人产生“赚钱不难”的错觉;中期用“操作失误”“数据异常”制造愧疚感,再让群里的“托儿”扮演“同行”“宝妈”施压,把受害者逼上“必须补救”的绝路;最后抛出“30%~40%收益”的暴利诱惑,彻底击溃理性防线。王女士在群里被指责时的自责、看到“其他成员积极转账”时的跟风,何尝不是许多受害者的缩影?骗子太懂如何把“诈骗”包装成“共同损失”——你不是被骗,是“不小心拖了大家后腿”;你不是亏钱,是“没按规则修复数据”。这种精神控制,比直接威胁更致命。
骗局的隐蔽性,更给维权埋下重重障碍。从“多乐剧”App不在应用市场上线,到后期要求通过闲鱼买Q币转账,再到群聊解散、客服失联,每一步都在销毁证据链。王女士追讨损失时,钉钉群已散、海报无踪、QQ账号查无此人,连“上海他禾影业”的合同落款都变成了另一家公司。这种“打一枪换一地”的操作,暴露的是新兴领域监管的滞后——短剧平台的内容审核是否覆盖了兼职引流?应用市场对未上架App的风险提示是否到位?社交平台对异常转账的监测能否敏锐?当骗子踩着新行业的风口作案,旧有的防骗机制若跟不上,就会变成“牛栏关猫”。
说到底,“边看边赚”的热闹,掩盖不了“先垫后返”的本质。所有要求预付本金、承诺高收益的兼职,都是诈骗的典型话术。王女士的遭遇里藏着最朴素的警示:如果有“轻松赚钱”的剧本找上门,先想想——凭什么轮到你?短剧能讲好一个故事,却讲不好骗子的贪婪;流量能捧红一个App,却捂不住背后的窟窿。
别被“边看边赚”的糖衣迷了眼。真正的“躺赚”不存在,那些让你先掏钱的“机会”,不过是精心编排的“亏钱剧本”。守住“不轻信、不转账”的底线,才是对所有“短剧刷单”最好的反击。
作者 王思薇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