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据环球网报道,菲律宾正与中国海警部门进行磋商,努力达成一项管控局势的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10月12日,菲律宾方面派出船舰,在中国铁线礁海域发起挑衅,导致双方船只发生擦碰。
![]()
然而,不到48小时,也就是14日,菲律宾外交部长便公开表示,此次与中国磋商,主要目标是试图达成"谅解备忘录"。
这一急转直下的剧情,看似是冲突后的理性回归,实则是南海博弈中一场新的战略试探。
当中菲海警部门磋商的消息传出,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场磋商本身,说明不了任何东西。
它不意味着中菲就一定能达成共识。
拉扎罗在14日表态希望这种磋商能够"促进合作、减少对抗",然而,她在次日就妄言这种合作能"阻止中国海警的行动"。
![]()
这种前后矛盾的说辞,暴露了菲方在谈判中的真实意图——并非真心寻求合作,而是试图通过协议约束中国的维权行动。
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虽然表示支持其外交部的政策方向,却对协议细节讳莫如深,这种暧昧态度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它不意味着菲律宾就不会再次挑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从仁爱礁"坐滩"军舰的建材补给,到黄岩岛的屡次强闯,菲方的行为模式已经形成固定套路:挑衅-对抗-谈判-再挑衅。
![]()
即便坐在谈判桌上,菲方船只仍在南海虎视眈眈,这种边谈边闹的做法,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更重要的是,它绝不意味着中方就会放纵菲律宾的侵权行为。
中国海警在擦碰事件后立即公布现场视频,中国国防部在10月17日的记者会上明确指认菲方为"侵权者、挑衅者、肇事者",这一系列动作已经充分表明:无论谈判桌上发生什么,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都不会有丝毫动摇。
中方同意与菲律宾进行磋商,这个决定的背后,不是对菲律宾某些行为的认可或妥协,而是基于中国一贯的南海政策和地区责任。
中国始终是南海和平稳定的坚定维护者。
作为地区大国,中国深知南海的和平稳定关乎所有沿岸国家的共同利益。
即便在遭遇挑衅时,中国仍然保持克制,愿意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这体现的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与担当。
中国始终照顾东盟国家的整体感受。
![]()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思路很清晰,一方面与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另一方面与中国东盟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与菲律宾的磋商,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实践。中国理解东盟国家不愿在地区大国间选边站队的难处,因此始终通过建设性对话,而非武力对抗来化解分歧。
在谈判桌的另一端,菲律宾需要明白一个基本事实:中国的底线思维从不会因为任何磋商而有丝毫改变。
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不容置疑。
从中国海警在事发海域的常态化巡航,到国防部、外交部等部门接连发出的严正声明,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权益不是谈判的议题,而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如果菲方认为,通过谈判可以让中国对过去的侵权行为"既往不咎",或者为未来的新一轮挑衅开辟空间,那纯粹是痴心妄想。
谅解备忘录不是免罪金牌,谈判桌也不是侵权行为的护身符。
![]()
10月15日,就在拉扎罗发表矛盾言论的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在记者会上明确表态:"菲律宾才是侵权挑衅的肇事者"。
这种清晰的定位,不会因为任何形式的磋商而改变。
从舰船相碰到谈判桌,这48小时的急转弯,是南海地缘政治的一个微妙缩影。
菲律宾的策略转换,既是对抗成本核算后的现实选择,也是其南海政策机会主义特质的体现。
而中国的应对,则展现了一个成熟大国的战略定力。
我们既不在挑衅面前退缩,也不因谈判而天真;既保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又坚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性。
这种平衡之道,正是中国在复杂的南海局势中始终能够保持战略主动的关键。
谈判桌可以坐下,但中国主权权益不容挑衅;对话可以进行,但中国维权执法不会停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