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男性来访者往往带着独特的挑战走进咨询室。
与女性来访者不同,男性来访者通常要等到问题严重冲击现实生活,或出现强烈躯体化反应,抑或被家人建议,才会寻求专业帮助。
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情绪化,这些词长久以来是和女性绑定的。
但数据显示:在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群中,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三倍。二传统的男性气质(如情绪压抑),与心血管疾病、寿命缩短显著相关。
我们邀请到两位咨询师,分享Ta们在于男性来访者工作中观察到的挑战与突破——
@刘月:
十年前我刚执业的时候,10位来访中不一定会有一位男性来访。男性来访即便来了,通常也只会进行非常短期的咨询。
在这十年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男性来访走进咨询室,现在我每10位来访中会有2~3位是男性来访。
在与男性来访的工作中,我观察到一些显著的特点:
女性来访者可能因情绪波动、人际关系或单纯的孤独感主动寻求帮助;
而男性通常要等到问题严重冲击现实生活(如工作受阻、婚姻危机),或出现强烈躯体化反应(如长期头痛、惊恐发作)时,才会走进咨询室。
情绪困扰本身很少被男性视为“问题”,更不足以成为求助的理由。
他们更像是一台长期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只有出现“故障警报”时才会按下暂停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男性即使长期受困,仍对问题的本质感到迷茫。
例如,同样面对躯体化症状,女性更容易联想到心理因素,而男性更倾向归因于“生理问题”或外部压力,对于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心理问题,属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是不确定的。
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是社会对男性“坚强理性”的刻板期待所导致的情感压抑。
我接触的大部分男性来访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表达困难。
其实能选择来做咨询的男性,大多是比较细腻、敏感、不那么有攻击性的,但他们会认为这些特点代表自己“不像一个男生”,甚至因此感到羞耻。
他们带着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而来,很少将这些特质看作是资源或是魅力。
另外,不同于女性更加情感和关系导向,男性来访更加问题导向。
他们希望咨询能够提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长时间停留在情感或内心世界的探索上。
因此,在与男性来访工作中,我会调整工作语言与干预方式。
如果男性来访明确表达“感受是不重要的”,我便不会执着于对于感受的追问,转而用行动化的语言代替情绪词汇,比如用“你想怎么做”代替“你有什么感觉”。
同时更加强调问题解决和行动导向,而非单纯的情感探索。
咨询初期先聚焦于具体的目标,让来访能够感受到咨询的实用性之后,逐渐过渡到深层议题。
在必要的时候,我也会和他们一起去解构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接纳刻板印象以外的特质,减少羞耻感,将自身特质发展成为资源与优势。
毕竟,能走入咨询室的男性,都是勇敢的、开放的,他们值得更好的自我关怀。
@王春:
谈及男性来访者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挑战前,首先需要明确,无论男女,来访者作为“人”的心理需求共性远大于特殊性。
同时,男性来访者的特征也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社会文化发展不断流动:比如男性主动求助的意愿、对情感探索的开放性等均在逐渐提升。这提醒我们避免僵化标签,以动态视角看待。
在与男性来访者工作时,我发现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挑战:
- 理智化防御与控制需求
不少男性习惯理性思维、过度分析问题、回避情绪感受。
比如他们会说:“我只是觉得这事没做好”,而非“我感到挫败”。有时伴有强迫性思维(如总想要绝对的确定感)、强迫性行为(如过度工作),或极强的目标导向(“我需要明确的改善计划”)。
- 躯体化与行动化的症状表达
他们内心的冲突更多被转化为躯体信号,比如不明原因的头痛、肠胃不适、惊恐发作等,或外显行为,比如家暴、冲动控制行为等,而非直接描述内心感受。
- 性心理与性别认同的困扰
男性更易受传统性别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困扰,比如“处女情结”、对“是否同性恋”的过度焦虑、性满足以及性功能障碍问题(比如对自慰的苛责感、对性功能障碍的焦虑等)。
- 偏执性与观念固化
部分男性表现出较强的固执与偏执,对他人观点易持怀疑或敌意,难以接受不同观念(如很难真正信任咨询师,再比如细腻的讨论会被来访抗拒等)。
当遇到这些挑战时,我一般会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比如我会先接纳对方理性沟通的偏好,而不是要求对方“表达情绪”,这可能会引发防御。
或者借助隐喻与具象化的方法,比如告诉对方:“如果把你的想法比作一层铠甲,情绪就像铠甲下的皮肤,现在好像能看到一点皮肤的颜色了,我们要不要轻轻碰一碰?”
而当对方表现出躯体化的症状时,我会先认可他的躯体感受和行为的真实性,建立信任基础,然后再探索躯体/行为发生的心理背景。
“我留意到你每次和父亲通完电话,胃就开始不舒服——是不是电话里有些没说出来的话,堵在心里了?” 用具体情境帮其觉察潜意识的投射。
当对方表现出传统性别观念,我会试图引导对方探索这个觉得“男人应该这样”的观念来源于哪里,帮其区分社会期待与真实自我。
在交流中,以稳定、无评判的回应满足其“被尊重”的需求,避免争辩对错。
正如两位咨询师所分享的,与男性来访者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咨询技术,更需要对这一群体心理特质的深刻理解与社会文化背景的敏锐觉察。
他们的沉默、理性或羞耻感,并非咨询的阻力,而是通往其内心世界的独特路径。
简单心理Uni特别开发了这门《跨学派整合技术,打破男性来访咨询僵局》,帮助咨询师在处理男性来访问题上更有胜任力。
本课程融合50 年临床智慧与跨学派整合技术,将带你打破咨询僵局,深入理解男性在治疗中的情绪模式、关系风格与防御机制,走进那些“沉默”的心理现实。
学习本次课程你将收获——
▨ 理解与男性来访者互动中的挑战与反应
▨ 掌握跨学派整合处理男性议题的策略与路径
▨ 提升临床性别因素敏感度与复杂动力识别力▨ 洞悉情绪模式,突破男性来访者 “沉默壁垒” 及识别风险▨ 临床工具箱,针对“说不清情绪”“否认痛苦”“目标模糊”等场景的实用干预策略。
权威亲授,整合多流派精华
John M. Dyckman博士是美国加州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曾任加州整合研究学院核心教授、Saybrook大学教授,自1977年执业至今近50年,有丰富的临床与督导经验,且深耕男性相关领域。
他的临床技术是跨学派整合的,擅长将催眠、心理动力学、认知系统理论融合,应用于焦虑、恐惧、危机介入及人格发展等议题,适配男性 “问题解决导向” 的特质,避免单一疗法的局限。
理解表象之下的真相
在咨询室里与男性来访者工作的挑战,远不止调整几个提问方式那么简单。这需要咨询师具备全新的视角和工具箱——既要理解那些被社会文化塑造的防御机制,又要找到绕过这些防御的路径。
所以,在课程中我们会学到典型行为的识别,看到男性来访者在愤怒外化、物质滥用、关系疏离等“非典型”心理问题背后的情感需求。
但识别只是第一步,课程还会带咨询师深入「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文化」的多元视角:
▨ 从神经科学看男性镜像神经元的发展差异
▨ 解析斯多葛哲学如何塑造了男性的集体潜意识
课程还会聚集咨询室中的性别动力,分析男性来访者在同性及异性治疗师面前呈现的差异化防御模式,识别治疗师自身性别特质引发的反移情模式。
国际视野 x 本土文化
本课程不仅汲取国际前沿男性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还扎根华人文化土壤,剖析东亚集体主义文化下男性面临的独特冲突——
▨ 比如男性来访者常见的“情绪禁言”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
▨ 通过真实个案片段剖析,学习如何识别非显性困扰。
课程共6讲,从文化根源到技术实操、男女性治疗师面对男性来访者异同、跨流派整合治疗、极端情绪与风险管理,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干货十足,兼具专业和趣味性。
滑动查看课程大纲
谁适合学习这门课程?
▨ 临床工作者(医院、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等)
从事精神医疗、心理咨询工作,服务对象涵盖成人精神科、家庭等群体的临床工作者,通过学习,能掌握与男性来访沟通的策略、应对咨询困境的方法,建立信任联盟,提高咨询效果。
▨ 心理学相关专业者
课程内容深入浅出,涉及男性心理治疗理论建构与临床实践,适合有一定学术基础、需开展相关研究或临床实习的心理学硕博研究生。
▨ 有男性亲友面临心理困扰的人员
身边若有男性亲友存在情绪压抑、回避沟通、行为异常等情况,可能因不理解其心理模式而难以有效提供支持。课程中关于男性 “非典型” 心理问题表现(如愤怒外化、关系疏离)、情绪表达困难原因的解析,以及贴合男性特质的沟通策略,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亲友的内心状态,掌握更恰当的互动方式,助力亲友缓解心理困扰。
学习模式与学习支持
本课程的首期将采用直播的形式,跟老师直接线上面对面交流,这是首期学员的专属福利!
▨ 直播结束后,提供视频回看及文字稿,视频永久有效。
▨ 课程配备班级社群,群内会有班主任为大家分享精选论文及案例分析。
▨ 首期课程将于2025年11月15日开课,12月14日结束,为期一个月。
▨ 共分6次直播课,完成5次直播课可获简单心理Uni结业证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