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喜剧人”,到底能有多狠?
要说中国文坛最不按套路出牌的两位大咖,非莫言和余华莫属。一个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是用《活着》《兄弟》讲出无数人心事的人民作家。他们一个在高密乡构建文学宇宙,一个在小城故事里写尽人性荒诞。
表面上是文坛劲敌,实则私底下是互黑互捧的“老哥俩”。如果你以为他们只是对文学有追求,那你就小看这两位“文坛喜剧人”了。他们的嘴皮子功夫,放在娱乐圈都能吊打一票段子手。
![]()
余华曾在公开场合说:“莫言是我遇到最昏庸的一个领导,没有之一。”而莫言也不甘示弱。有次签售时,一位女粉丝拿着余华的《活着》请他签名,莫言二话不说,提笔写上“余华”两个字。
![]()
事后他笑着说:“我写的余华两个字,比他自己写的好多了。”你看,这哪里像是文坛前辈之间的客气应酬,分明是朋友之间的“嘴硬嘴甜”。他们互怼几十年,网友直呼:“这才是文化人的快乐星球!”
但别被这一层“喜剧滤镜”迷了眼。他们虽然表面插科打诨,实际上在文学上的坚守与执着,比谁都认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代焦虑时,他们从不回避,也从不说空话。
![]()
余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毫不避讳地说:“以前那个时代,只要努力,大部分人都能看到回报。现在不是那么回事了。谁要再说只要努力就会成功,那是鸡汤。”这样的话,放在今天这个“内卷”横行的时代里,简直是直戳年轻人心窝。
而这样的现实感,也体现在莫言的言谈中。在一次被问到“年轻人如何面对焦虑”的问题时,莫言沉默片刻,淡淡地说:“我没有建议。”随后补了一句:“生活在这个时代,只能承认现实,调整心态,还是要活下去。”
![]()
这不是搪塞,而是一种极其深刻的共情。他们都知道,生活不是靠几句热血鸡汤就能熬过去的东西,而文学,也不是喊口号的工具,而是照见人心的镜子。
正是因为他们敢说、真说、不怕说,在这个充满流量诱惑的时代,他们才显得格外珍贵。他们的幽默,是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自嘲;他们的坦率,是把文学当成生命之后的沉淀。
他们的作品从不试图讨好谁,甚至经常“得罪”主流审美,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抵达更深的精神共鸣。
![]()
而这一次,70岁的莫言又一次证明了——真正的文学家,从不靠热搜活着。他们靠作品说话,也靠时间沉淀。他默默写作、默默酝酿,直到2025年10月20日,一纸文书炸裂了整个文坛:莫言凭借《檀香刑》斩获“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奖项,它由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设立,是俄罗斯文学界至高荣誉之一。更巧的是,这个奖项,余华三年前也拿过。两位“嘴仗担当”的兄弟,没想到在国际舞台上又“并肩封神”。
![]()
《檀香刑》重出江湖,莫言用沉默击碎偏见
如果说这场“荣光再现”是莫言的高光时刻,那也绝不是偶然的运气。更准确地说,这是他用几十年沉淀和耐心换来的迟到掌声。《檀香刑》这部小说,其实早在2001年就出版了,那时它曾尝试冲击茅盾文学奖,却因“过于暴力”“太过猎奇”等争议标签而被拒之门外。
彼时的文坛,可能还未准备好接纳这样一部揭露权力、剖析人性、融合酷刑与诗意的“怪作”。但时隔二十多年,它却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销量突破十万册,成为俄罗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中文小说之一。
![]()
这背后到底说明了什么?不是简单的“西方更懂我们”,而是——真正有分量的文学,从不是靠短期的掌声来衡量的。它会被误解、被拒绝,但终究会被时间读懂。莫言用《檀香刑》讲述的不是惨烈的酷刑,而是那个时代权力如何将人性碾碎、如何让人变形。
他用极致的叙述方式,把“檀香刑”演绎成一场关于权力、爱欲、背叛与救赎的悲剧。那种张狂、残酷、诗意与荒诞交织的风格,是莫言特有的“魔幻现实”,更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一次深度回应。
![]()
有人说,莫言得奖,是因为他“迎合西方口味”。但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同样的作品在国内被视为“过火”,却能在国外掀起共鸣?难道文学的标准真的要分国界?事实恰恰相反,真正优秀的文学,不是迎合谁,而是照见人性。
而人性,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共通密码。正如颁奖礼上,托尔斯泰庄园馆长所说:“当我们争论文学是否该有国家形态之分时,莫言早已用文字证明,真正的文学只忠于人性。”
![]()
更令人玩味的是,《檀香刑》这次的俄文译本并没有做任何“软化”处理,那些被认为“过于残忍”的描写原汁原味保留,甚至连语言风格都尽量保留了中文原意。
这说明读者并不惧怕文学中的“黑暗”,他们惧怕的,是没有灵魂的敷衍之作。而莫言的文字,有灵魂、有筋骨、有温度,即便让人不适,也让人敬畏。
![]()
这份敬畏,是对文学的敬畏,也是对作家人格的敬畏。莫言从不主动炒作,从不参加综艺,也极少在社交媒体抛头露面。他的存在,就像高密乡的古井,不吵不闹,却深不可测。他不说话的时候,才最有力量。他不出声的时候,才让整个文坛安静下来,开始认真读书。
而这,也正是莫言与余华最大的共同点。他们都不相信“说一万句漂亮话”能换来真正的文学地位,他们相信“写好一个句子”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他们不是被流量裹挟的作家,而是沿着土地、历史、人性一路走来的“讲故事的人”。
![]()
沉默的莫言,响亮的文学
这一次,莫言没有预热、没有官宣、没有刷屏的热搜,甚至在领奖时也没有高调发言。但他的沉默却胜过千言万语。他用这次“闷声干大事”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文学不是一场舆论游戏,而是一场灵魂修行。
他也告诉所有年轻的写作者:你可以暂时沉寂,但只要你的作品足够真诚,它终有一天会被看见。
![]()
余华没想到,70岁的莫言还能再度“爆火”;但或许他也明白,真正的热度不是短暂的,而是历久弥新的。他们二人,一个用小人物书写大时代,一个用荒诞笔触剖析现实。他们活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两种极致模样,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让文学重新被这个时代认真对待。
而我们作为读者,或许也该放下手机,关掉短视频,抽出一两个小时,认真翻开一本书。不是为了赶潮流,不是为了朋友圈炫耀,而是为了在莫言和余华这样的人笔下,看见一种真实、复杂、但始终值得敬畏的人性。
![]()
莫言70岁,依旧在写。他的沉默,是文学的呐喊。他的坚持,是时代最深处的温柔回响。而余华这位“老对头”,或许也正在电脑前,默默敲下一行行文字,准备下一次“扯平的反击”。
愿两位“文坛喜剧人”,继续一边互怼,一边书写这个世界最动人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