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剧中,吴石、朱枫等隐蔽战线的英雄们,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于无声处彰显出信仰的磅礴力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同样有一群“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同样在沉默中坚守,用智慧与生命,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把“荣耀”写在了中国需要的地方。
他们的名字曾是国家机密
在祖国空天防御事业的发展中
型号“两总”
是我国国防战线上无名英雄的代表
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名字
却永远是中国航天事业银河中
一颗颗闪耀的明星
2022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发布《导弹人生》一书,首度公开12位已退休且过脱密期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名字。这些功勋显著但默默无闻的科学家,直到这时才被世人所知晓。
![]()
陈国新:
卧薪尝胆铸利剑
在这12位功勋中,陈国新是其中仍在世的一位科学家。1997年1月,陈国新任海红旗七号总设计师;2000年10月,任新型野战武器系统总设计师。
![]()
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型号研制上,“没有正点下过班,没有完整的周末”。在深夜加班的一线现场,在大漠戈壁的风沙里,总是能够看到他的身影。大型的总装、测试和试验,他都在第一线。他是实实在在地带领着型号团队在“拼命”。
在茫茫戈壁进行试验时,陈国新有一个缓解紧张的小习惯:会无意识地撕小纸条。在狭小的试验指挥方舱里,当倒数的指令响起,试验方舱安静异常,仿佛能听到每个人呼吸的声音。
这时,作为总师,承受着巨大压力的陈国新,默默拿起身边一小块纸条,直到把手边的草稿纸一点一点地撕成细条。
“击中目标,成功了!”大家沸腾了,试验圆满成功!试验成功,在场的试验人员热泪盈眶。为了祖国强大,他们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祖国。
这首由试验队员创作的诗歌《型号礼赞》(节选),成为陈国新等英雄们的真实写照:
难忘啊,十载春秋、卧薪尝胆
八项攻关,攻坚克难
我们也是血肉之躯,热血儿郎
但我们舍小家为大家
甘愿在茫茫戈壁驻防
不分昼夜,加班加点
任各种艰难困苦阻挡
忆往昔,卧薪十年磨利剑
看今朝,金戈铁甲战疆场
禁不住仰天长歌一曲型号赞
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这首诗歌道尽了数十年攻关路上的艰难,也歌颂了型号团队的无私奉献,热血浇铸神剑,拼搏成就梦想。
在从事新型野战防空导弹的十余年中,陈国新带领团队隐姓埋名艰苦奋斗,引领型号一路向前走向成功,彰显了我国在野战防空领域的强大实力。
陈国新等专家,构成了国家防空系统的脊梁。然而,当2022年他们的名字在《导弹人生》中公开时,当时12位功勋中仅有4位仍在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像《沉默的荣耀》剧中的英雄一样,未能亲眼见到自己的名字被世人知晓。这12位曾担任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功勋专家是:
钱文极 徐馨伯 陈怀瑾 柴 志
耿 锐 谈凤奎 徐乃明 陈国新
吴北生 沈忠芳 张福安 王国祥
据目前公开资料显示,他们之中除陈国新、吴北生、张福安3位外,其余9位已经与世长辞。

这些曾经隐姓埋名,潜心科研
为祖国打造了强大的
空天防御盾牌的科学家
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隐姓埋名造世界奇迹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比名字隐藏更深的,是早已融入山河的丹心。
往昔岁月中,无数个隐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在戈壁滩上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一生诠释了“沉默即勋章”的民族脊梁。
![]()
王承书:
三次“我愿意”,隐姓埋名三十载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女功臣——王承书。她的一生堪称传奇,用三次“我愿意”,肩负起祖国的重托。
![]()
1958年,面对钱三强组建热核聚变研究室的邀请,46岁的王承书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
1961年,当钱三强再次找到她,希望她负责原子弹核心装料研究时,王承书明白这意味着从此隐姓埋名,但她依然坚定地回答:“我愿意,只要国家有需要,我都愿意。”从此,王承书就像人间蒸发一般。大家再也没有看到王承书发表任何论文,也没有看到她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她的老朋友都不清楚王承书去哪里了。她也没有和家人交代太多,只说:“国家需要我一切保密。”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面对继续隐姓埋名从事核事业研究的第三次邀请,她再次说出那句“我愿意”。
从此,王承书在神秘的世界里,一干就是三十年,她的名字直到逝世才被世人所知晓。
王承书以其在物理学上的卓越贡献,被人们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临终前,她留下遗嘱,将自己积蓄的约十万元再次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书籍和资料留给科研工作;另有零存整取的7222.88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组织。
在她留下的笔记中,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
于敏:
一把计算尺,叩开氢弹奥秘
作为中国氢弹研制的主要功臣之一,于敏同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
他曾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20世纪60年代,组织希望于敏能参与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工作。这就意味着:他不仅需要放下既有的学术研究转向全新领域,更要彻底转入绝密研究序列。
于敏深知这项任务的艰难和责任的重大,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是,于敏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而艰难的氢弹攻关之路,从此隐姓埋名28载。
由于核武器的研究必须严格保密,从开始接受这项任务起,于敏的名字和他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国产专家1号”从此销声匿迹,再没有公开发表论文。
在科研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于敏凭借惊人的记忆力,以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带领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
于敏带队终于突破了氢弹的设计原理。他当即给在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隐语:“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了一只松鼠。”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英国4年7个月,而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创造了世界核武器发展史的奇迹。
有大国重器的时代所需,
就有隐姓埋名的奋斗;
有父老乡亲的家国所依,
就有满腔热血的赤诚。

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中国核潜艇事业,他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国际物理学界著名的王淦昌消失了17年,大漠深处多了一个叫“王京”的研究员,他说:“我愿以身许国!”
朱光亚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最晚被解密的科学家之一。他悄然扎根戈壁二十余载,用一生成为核武器事业中沉默的砥柱。
岂曰无声,河山即名。最真的信仰,能穿越最深的黑暗。有一种荣耀,无需喧嚣,只待历史揭开它沉默的面纱。
《沉默的荣耀》剧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对“信仰”的深刻诠释。
剧中结尾处,吴石在从容就义前写下“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朱枫吞金自尽的决绝令无数观众泪目,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
在科技领域,那些隐姓埋名的科学家们,他们同样是因为怀着坚定的信仰,将自己融入国家发展的血脉,成为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基石。
名字可以消失
功勋永不磨灭
他们在那条各自的“沉默”战道上
最终都走到了名为“荣耀”的终点
镌刻着同一份忠诚
伟业之源,始于家国情怀
心怀炬火,点亮苍穹
今天的我们
或许不必隐姓埋名
但同样需要传承这份“沉默的荣耀”
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
在国家需要时挺膺担当
英雄无言,岁月有声
向所有隐姓埋名的英雄,致敬!
综合自:新华社、新华网、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人民周刊、《导弹人生》
![]()
责 编:陈尽美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