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在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发现了一座东周墓,2007年1~10月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靖安县博物馆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
此墓是一座有封土的大型土墩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一坑共有47具木棺,其中1具为主棺,46具为陪葬棺,排列密集。除G47为一棺一椁外,其余均为单棺。在22具木棺中发现人类遗骸,主要有人骨和脑髓,并在12具人骨中发现绿色结晶体。人类遗骸中能够检测的个体均为女性,年龄在15~25岁之间。发掘情况表明,入殓时有的墓主似乎未穿戴服饰,只是使用纺织品匹料或竹席裹身。在清理棺木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棺木中都有同类型的香瓜籽,同时这批死者生前未发现捆绑和砍砸痕迹,因此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推测 :这些人在临死前不久,曾在一起进食,食物包括香甜的瓜果。而这是她们的最后一餐,因为食物中掺杂着毒药。这些年轻女子很快毒发身亡,被集体安葬。两千多年里,在幽暗潮湿的地下,毒药产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这些结晶体。但这些结晶体实际是埋葬过程中由于环境封闭形成的,该绿色结晶为磷酸亚铁,与殉葬者的死因没有直接关系。
出土的随葬器物有铜器、玉器、金器、青瓷器、纺织品、竹器、漆器、木器等,不仅出土了中国最早、最完整的扇类实物,还有众多的纺织品,品种丰富,保存状况良好,为中国纺织织造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初步推断该墓的年代当在春秋中晚期,距今约2500年。此墓的发掘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南方地区的墓葬制度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47具木棺为一次性下葬,通过木棺与随葬器物情况来看,除G47墓主的身份较高外,其余46具木棺墓主的身份相对一致。关于其具体身份,有人从使用纺织工具来看,这些女性很有可能在生前从事与纺织相关的职业,所以虽然地位不高,但能穿着当时最名贵的衣服下葬;另外也有人认为用纺织工具做随葬品,只是越人的古老风俗。由于该墓葬没有出土任何文字,关于李洲坳墓葬的争论很多,但有一点基本得到了所有的考古学家的认同,那就是这是一座陪葬墓。
该墓的文物在靖安县博物馆展览,有喜欢的可以去参观~
[1]徐长青,余江安,杨庆松,等.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9,(02)
[2]赵瑞廷,王武钰,王亚蓉,等.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埋藏环境及棺内人骨结晶物研究[J].北京文博文丛,2014,(02)
#考古# #文博# #东周墓# #文物#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