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金”到底是真黄金还是铜?这要根据年代的不同来分辨。
汉代之前,“吉金”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代表的是青铜,是鼎彝等青铜祭器的统称。
![]()
后母戊鼎复原图
《墨子》一书记载大禹“采金于山川”,就是说采铜矿取得铸鼎所需的青铜。《诗经》中提到的“金厄”,也是指青铜制成的马具。
先秦时期,本来找到的铜矿就少,再加上采矿技术的落后,青铜本身的材料就非常昂贵了。所以称其为“金”,也没什么不妥。
它本来的样子,也是金灿灿的,你可以想象出古人铸造那种大型青铜器,刚出炉的时候有多惊艳。
但汉代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
海昏侯出土黄金
这些黄金哪里来的?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考证。总之,汉代应该发现了大的金矿,以及铁器时代的长足发展,采矿技术升级。
再加上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大量搜罗黄金。汉取代秦之后可能继承了这笔巨大的财富。
再加上通过丝绸之路,从国外获得的大量黄金,于是黄金的数量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总重量高达115公斤!
纯度均在99%左右,这说明当时的冶金技术也是顶级。
![]()
至于史书记载,那更能用夸张来形容。刘邦通过陈平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花了4万斤黄金(汉代一斤250克左右)。
其长子刘盈即位后,赏赐为父亲办理丧事的人员,将军一级的给40斤黄金,年俸2000石的官员给20斤。
汉武帝一次性赏赐卫青20余万斤黄金!梁孝王的库房存着40余万斤黄金。
王莽篡汉时,在国库轻松找到七八十万斤黄金。
![]()
根据《魏晋南北朝史》记载,西汉初期的黄金总数量应在百万斤以上!
加上后期累积,应该是一笔在现代来看都巨大无比的财富。
但神奇的是,东汉之后这样的记载几乎都消失了,皇帝赏赐也从“万斤”变成小气吧啦的“百十金”。
刘邦要是知道,可能会跟嘉靖一样咆哮一句:“钱呢,朕的钱去哪了?”
![]()
汉文帝霸陵出土:鎏金铜磬架
首先,黄金大多被埋进了墓葬里。汉代人盛行厚葬,皇帝和贵族把大量黄金当作陪葬品,希望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海昏侯墓是其一,只要是西汉墓葬还没被盗的,几乎都能发现很多黄金。包括以节俭闻名的汉文帝,也出土了一些鎏金文物。
有点寒酸是吧?但其母亲薄太后(薄姬)的南陵中,出土了上百件精美的金器。
当然,汉墓太奢侈了,所以在古代就大部分都盗掘一空。从赤眉军到曹操,肯定盗出来大量黄金,又去哪儿了?
![]()
薄太后墓出土金器
首先,随着佛教在东汉时期的广泛传播,大量黄金被用于铸造佛像。到南北朝时期,和尚那真是富得流油。
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部分原因可能就是铸造佛像,消耗了过多黄金和铜材。皇帝那就借机“回收”一下,黄金上交国库,铜材用来铸钱!
然后就是分散了,黄金作为货币还是太过奢侈,铜钱占据了流通的主流。于是黄金被用来打造饰品、赏赐、祭祀以及税收所用,开始分散到各个权贵手里。
然后再次被埋进地下,若干年后再给挖出来,重新熔铸成其他饰品。再继续埋进底下,以此循环。
![]()
尤其是每逢改朝换代,各路势力最喜欢盗墓,加上在民间的搜刮,大量黄金就会再次落入权贵手中。
尽管他们知道自己死后可能会被挖出来,但仍然坚持不懈的带进墓中。很多考古和相关盗墓案件,都证明了此点。
比如明代梁庄王墓,一次出土金器1400余件。再比如慈禧陵墓光三座大殿,就使用超过4592两叶子金!
时间才是真正的“大盗”,所以黄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消失,而是被藏匿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