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于成龙(1617-1684年),年逾四十才步入仕途,为官二十余年,致力于平乱缉盗、澄清吏治、发展教育、清理诉讼,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深得百姓爱戴,康熙皇帝称其为“天下廉吏第一”。
![]()
广西罗城是于成龙仕途的起点。当时,罗城饱经战争摧残,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匪患盗贼横行,之前两任知县一个被杀、一个逃亡,以致新任命官员不敢赴任。在罗城期间,于成龙经常“日食一餐或两餐,读书堂上,坐睡堂上,毛头赤脚,无复官民礼。夜晚酒一壶,值钱四文,并无小菜,也不用筷箸”。于成龙离开罗城时,窘迫到没有赴任路费,但在他出城时却出现了百姓“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的感人情景。
于成龙在担任福建布政使时,经常有外国贡使赠送礼物,他悉数摒绝。后来有人送他名贵香料,他也只是闻一下就物归原主。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但是面对义与利的选择,于成龙不会谋求“非义之利”,更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见利忘义,放于利而行。
![]()
于成龙在饮食上省吃俭用是极为出名的,“于糠粥”“于青菜”的轶事流传至今。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龙升任黄州府同知,他勉励自己要“益励前操,至死不变”。有位叫鲁晟的黄冈籍举人,是京城太学生,回乡探亲期间听说官居高位的于成龙在家天天喝糠粥,既好奇又不相信,于是专程跑到府衙品尝“于公粥”。当鲁举人端起那碗稠稠的、青白黄红琳琅满目的粥,一拍桌子道:“这粥色香俱全,味道肯定妙极了!”于是他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吃。突然,他被这粥噎得仰头伸脖,把那粗粝难咽的东西吐出来一看,原来是麸皮和谷糠。这下他终于明白了,这“于公粥”竟是地地道道的“于糠粥”。门房见状心疼道:“于知府为了节省口粮,救济穷困百姓,天天吃糠粥啊!”
68岁的于成龙病逝于南京督署中时,僚吏们来到他的寝室,只见床头上,唯有绨袍一袭,靴带二条,堂后瓦瓮中也只有粗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无不失声痛哭。城中的老百姓得知于成龙去世后,纷纷“巷哭罢市”,焚香祭奠,隆重悼念。于成龙的灵柩启运回乡时,江宁城万人相送,哭声震天。
![]()
康熙四十六年,于成龙长孙于准秉承先祖遗风,在整理编纂《于清端公政书》的基础上,总结汲取于氏先祖的家风家训,历时四年,续修《于氏宗谱》,编订《于氏族规》22条,《于氏家训》41条。于氏族规家训以“勤耕读、尚节俭,循法礼、孝乡里,廉仕吏、存仁德”等为核心要义,涵盖“勤、俭、学、善、廉”等朴素道理,既是对于氏先祖良好品行的总结与传承,更是对后人行为规范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
于氏家风并非高不可攀的道德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它通过长辈的示范、家书的训诫和严格的家规,代代相传,为其家族树立了永久的丰碑。这种精神跨越数百年,至今仍是党员干部廉洁修身、从严治家的一面宝贵镜鉴。
来源:福州市妇联综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秘书工作》杂志、山西经济广播等
编辑校对:余雪林
编审:李南轩
运营:中新社福建分社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