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滨湖区有个富安村,村里有条跨越千年的“状元古道”。
今天这条古道不再迎送赶考的书生,村里人也很聪明,转过身稳稳接住了新一批返乡的都市人:他们把“状元”的寓意做成面、蒸成糕、泡成茶,还比照着互联网流行的样子,开出咖啡店、打造宠物友好场景,不远处七彩梯田用农作物作画,春油菜、夏向日葵、秋稻谷......一个网红村庄就此诞生。
富安村只是一个缩影,在无锡的很多地方,乡村不再是被观看的风景,而是可体验、可消费、可分享的生活方式。
前不久,央视《山水间的家》再次深入无锡乡村,而无锡也顺势广发“英雄帖”,邀请新农人、数字游民、乡村主理人共同参与建设“田园理想村”。
从“走出去”到“走回来”,乡村振兴,振兴的不仅是乡村,更是城市人失落已久的生存质感。
当“去村里躺两天”成为新的日常,我们躺下的不是身体,更是一场现代人关于生活本质的价值回归——而这,也成了今天无锡打造“田园理想村”的一次绝佳契机。
01.
硬件升级后,乡村还缺什么
乡村振兴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一个肉眼可见的事实是,中国乡村的“硬件”水平真的上来了。
比如在无锡,几乎每个乡村都做到了路网通达,村容整洁,有一些还成了备受追捧的“网红村”,从基础设施来看,很多乡村已经完全不输城市。
但硬件到位了,“空心化”的阴影却并未散去。就像精美的容器,现在它需要实在的内容填充。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环境这么好,人怎么还没有来?
放眼全球,乡村振兴从来都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欧洲、日本等地的经验已经反复印证了光砸钱建硬件是远远不够的。路桥管网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持续的内容运营和人才共创,再好的设施也终将沦为摆设。
如今在无锡这样的地方,硬件基础已经相当扎实,接下来真正需要投入的,正是这类“软实力”的构建。
过去,乡村条件不佳,人们纷纷外出谋生,而今天,山水价值被重新放大,一些人带着积蓄回到家乡,把老宅改造成温馨的民宿;一些外来者因为一次旅行而结缘,选择成为“数字游民”,靠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就在乡村扎根创业;还有大学生学成返乡,用新理念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人回来了,资源、资金、活力自然随之涌动。
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是如何运营成了头号难题。
运营不是零散出租、各自为政这么简单,它需要整体规划、专业团队与持续投入,从产品设计、内容传播,到渠道对接、日常维护,每一环都颇有讲究。然而现实却是许多乡村既不清楚运营究竟要做什么,也不愿承担相应的时间与资金成本。
于是今年5月,无锡启动了“田园理想村”建设,首批11个村落率先试点,聚焦于引进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化团队,为乡村运营“破冰”。
02.
无锡的乡村有点“潮”
要想把“田园理想村”建设好,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怎么吸引人、留住人”。
而细看无锡的乡村,其实天生带有“留人”的基因。
它们大多离城区不远,没有深山老林的闭塞,反而与城市生活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滨湖的富安村一带既有高校环绕的青春气息,又有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更难得的是与主城区的通勤便利,农场上每周都有前来共享农田种菜的城里人,要是在这里创业,根本不需要担心“与世隔绝”的问题,出行非常方便,高铁、机场也都触手可及。
![]()
无锡的底气,不只在于区位,更在于每一个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
这次选出的11个田园理想村,并非千村一面,而是各有千秋——
江阴的蒲市村
是新四军旧址所在,红色血脉是它发展文旅的天然底色,本身就有扎实的红色文化基础和展馆、民俗馆、红色咖啡馆等红色主题业态;
![]()
江阴璜土村
的葡萄产业是特色,还拥有艺术氛围建筑景观的优势,已经积累了很好的文旅发展基础;
![]()
宜兴的潼渚村
,依托山水田溪生态基底与环保科技基因,将生活垃圾处理、河道治理等技术转化为乡村的绿色应用场景,成为一个“可触摸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室”;
![]()
锡山区的谢埭荡村
以现代化渔业为支柱,走出了一条“产业驱动型”的振兴之路......
![]()
没有清晰的定位,就没有真正的吸引力,整村运营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我是谁”,然后才能决定“吸引谁”。
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的振兴,无锡的乡村其实不算太缺人,在这里你能看到返乡大学生用电商思维卖水蜜桃;能看到本地新农人用生态手段种水稻;也能看到外来创业者在村里开起网红咖啡馆、精品民宿......
这些人,是乡村最宝贵的“种子选手”,他们懂运营、懂网络、懂生活,缺的只是一个被激活的平台。
因此,“田园理想村”计划组建起在地运营团队,并提供相应的工具、方法、资源,分工明确,模块清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只要方向对了,人到位了,效果自然会慢慢显现。
消费力,则是无锡乡村的另一张底牌。
拿锡山区的山联村来说,周边环绕着江阴、常熟、无锡城区,消费潜力强劲,农户种植的瓜果蔬菜,都不用出村就被周边老百姓抢购一空,这种“本地内循环”的能力,在很多地区难以想象,在无锡却并不鲜见。
![]()
因此,“田园理想村”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顺势而为”,放大这种逻辑,比如将山联村整体打造为“零化肥农药”的生态村,打响“有机慢生活”的品牌,让个体的尝试,升级为整村的竞争力。
从“建设乡村”到“运营乡村”,无锡正在探索的,是一条系统化、可持续的振兴路径。
03.
不去隐居,去创业
可以说,无锡对乡村未来的思考一直很有前瞻性,如今“田园理想村”计划提出,推动的是更加具体细腻的改变:
不只是建设村落,更是构建一个“人与乡村共创”的生态系统。
它的目标也非常清晰:
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不论长居短住,不论身份背景,重要的是愿意与乡村“产生链接”。
休闲体验、健康种植、创意工作、数字游民......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期待而来。无锡通过一个个“田园理想村”搭建平台、建立连接、激发互动,让每一次抵达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种子。
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说,乡村最需要的就是“智力扶持”,而智力归根结底来自于人。光砸钱,是砸不出一个有生命力的乡村的。
“田园理想村”最吸引人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它的“精准”,每个村都很清楚:我是谁?我要谁?我能给什么?
比如谢埭荡村,主题就是一个字:“渔”。
围绕这个“渔”,乡村已经做了许多工作:推动渔业升级,建起五百亩的芡实基地,引进科技养殖项目,培育澳洲龙虾、鲥鱼这些高价值水产品,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百万,还布局了网红露营地,一步步构建起水乡田园的休闲产业链。
越深入他们就越明白,现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只是聚拢一些人气,也不只是多点民宿或咖啡馆这些配套产业,他们真正要找的,是产业链上那些关键角色:
比如懂美食研发的人,能把鱼做出新花样;
比如懂养殖技术的人,能优化品种与生态;
比如懂品牌传播的人,能把故事讲出去;
比如懂供应链的人,能把产品送出去。
这些人不缺创意、情怀,甚至有的也不缺资金,他们真正缺的,是一个能落地的场景,一个被理解、被支持的机会。
政策不用多,空间不用大,只要方向对了,诚意到了,人自然就来了。
再看山联村,定位是“有机慢生活”,他们要吸引的就是那些真正认同生态理念、懂得运营、热爱健康生活的人:
植物疗愈师、有机农场主、可持续生活博主......这些人不仅是“住进乡村”,更是“乡村共建者”。
无锡“田园理想村”想做的,正是找到和每个乡村调性最相符的人,把个人的热爱转化为村庄的产业,把外来的智慧沉淀为乡村的内部力量,同时也让乡村不再依赖输血,而是建立起自我造血的机制。
换句话说,通过“田园理想村”这个接口,无锡希望吸引的不仅是长三角的“新农人”,更是他们背后的资源、视野与创造力。
只有当人与乡村真正“产生链接”,当外来者与本地人形成“共创生态”,乡村振兴才能真正从口号走向现实,从理想落地为日常生活。
对很多城市的乡村振兴而言,这是一次从“速度”到“秩序”的大考,在这场从供给侧到需求侧、场景侧的巨大变迁过程中,我们的乡村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呢?也许,无锡的这场“田园理想村”实践将给出一个积极有力的回应。
![]()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回复关键词阅读
- 滨湖区的咖啡店,正在治愈我的精神内耗(关键词:咖啡店)
红星美凯龙老板废掉了(关键词:红星美凯龙)
阿满百香鸡大战紫燕百味鸡,为何选择南京(关键词:紫燕百味鸡)
新质蛋白赛道,无锡高新区用“顶级阵容”杀进来了(关键词:新质蛋白)
清华大学,为什么会在这里进行一场AI赋能科研的深度布局(关键词: AI布局 )
江浙皖“C城”暗战:徐温二州争万亿,蚌埠突入高端局(关键词:江浙皖暗战)
- 江苏,依旧是最坚定的出海者(关键词:出海)
- 如果不是苏州这个园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可能要晚来两年(关键词:苏州园区)
80岁的上海财阀,依然强得可怕(关键词:上海财阀)
3年从0到25亿,惠山经开区相准了这批新能源“千里马”(关键词:惠山经开区)
一支穿云箭,中国创新药出海千军万马来相见(关键词:创新药出海)
淮安低调王氏兄弟,硬控国内两大产业(关键词:淮安)
常州龙头200亿砸向淮安,这个全球第一稳了(关键词:常州龙头)
一千年的二泉映月,值得出一个这样的文旅爆款(关键词:文旅爆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