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动画《三国的星空》上映,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史实考据,颠覆了无数人的认知——那个被贴上“奸雄”标签的曹操,竟藏着“基建狂魔”的硬核底色,乃是一位治世之能成!
![]()
在过去,提及东汉到三国的基建,诸葛亮修都江堰、筑九里堤的故事都是路人皆知;但对比曹操在北方搞的“系统性工程”,才发现两人根本不在一个维度:诸葛亮是“守成者”,曹操却是创新者和“开创者”。因此,诸葛亮与曹操相比也是逊色。
一 诸葛亮的 “基建本色” 是 “守成者”
后人夸奖诸葛亮的基建成就,与他治蜀期间的务实举措是密不可分的。根据《成都通史》里记载,诸葛亮入蜀国之后,深知水利对蜀地的重要性,专门设立了管理都江堰的“堰官”,还建立严格的岁修制度,创建的清淤石标尺沿用到今天,也将近两千年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不锈钢标尺取代。
诸葛亮在前人基础上重建的九里堤(又称 “诸葛堤”),全长十余里,彻底解决郫江流域的洪涝问题,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
![]()
但整体来说,诸葛亮的基建工程,基本围绕“守成与保障”展开。都江堰原本为战国时候的李冰父子修建的,九里堤肇始于先秦。诸葛亮的治蜀,基本也是制度化维护和局部扩建,并非开创性体系的构建。
可以总结,诸葛亮的“守成”,是在蜀地“户二十八万、兵九万”的有限条件下,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智慧,诸葛亮以都江堰岁修制度,借此保障蜀国的农业稳产,用最小成本守住了蜀地的“生命线”,这一份‘精准施策’同样是治国硬实力。
但由于蜀地的狭小,人口稀少,诸葛亮的基建规模远远比不过曹操。根据《华阳国志》载,蜀汉全国户数仅“二十八万”,兵力大约“九万”,曹魏控制的区域却涵盖了整个黄河流域,人口逾千万。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基建成就难以胜过曹操。
![]()
二 曹操的“基建帝国”:从无到有的制度性创造
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次将镜头对向曹操在许县田埂上,查看水源的身影,脚下“石制水尺”与史书记载的“堰官刻度”一致——这种精准到厘米的清淤标准,正是曹操“务实治国”的缩影。
观众们也看到这一位枭雄“治世之能臣”的杰出能力。当时,曹操创造性提出的“屯田制”,乃是一项覆盖农业、水利、交通的系统性工程,每一项都直击东汉末年乱世的核心痛点。
1 屯田制:粮食安全的“超级工程”
东汉末年的群雄并起、军阀混战,造成了天下大乱,如曹操诗歌中描述的“白骨露田野,千里无鸡鸣”,社会萧条,民不聊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战乱和劳动人口的缺失,这也使粮食匮乏乃是最大危机。
![]()
曹操深知打仗靠兵,立国靠粮;得民心者,先得土地与水利的道理,于是为了发展民生,解决军队作战和百姓的粮食问题,在建安元年(196 年)采纳了谋士枣祗的建议,推行屯田制,堪称中国古代最成功的 “农业基建” 之一。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之后,在许下(今河南许昌)开垦荒地,招募流民耕种田地,收成按比例分成。在一番经营下,短短数年,“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更稳定了社会秩序。
虽然西汉已经有屯田制的雏形,但曹操的屯田制,与西汉边疆屯田不同,他的屯田制方案深入中原核心区,第一次将“民屯”与“军屯”结合,形成一套覆盖农业、水利、管理的完整体系,乃是中国古代内地大规模屯田的开创性实践。
![]()
电影《三国的星空》,就是通过在镜头中生动还原了这一段过程:曹操在许县的田埂上,手把手教流民种地,之后派人修建灌溉水渠,农村田地都是一片金黄的麦穗,粮食的丰产,秋收时候自然粮囤堆如山积。
因此,屯田制的存在,极大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短短数年就实现“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为曹魏政权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相对于诸葛亮以蜀锦贸易补充粮草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 “粮从何来” 的核心问题,堪称治国根基的 “基建工程”。
屯田制的存在,也是曹操一系列恢复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开端。根据《三国志・任峻传》记载,曹操在许下屯田当年便“得谷百万斛”,此后推广至各州,为官渡之战提供了约 30 万斛军粮,占战时消耗的 60%。
![]()
不过,曹操的屯田制也带有时代局限:屯田民需向官府缴纳半数以上收成,且人身自由度受限,本质是“战时经济模式”。但是不可否认,就是曹操的屯田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率先重建了生产秩序,对恢复社会秩序和生产力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水利网:贯穿北方的 “生命线工程”
农业基建的核心是水利,曹操在北方推行屯田制的同时,也积极修建水利,借此用灌水工程推动农业的发展。
于是,曹操在北方掀起了大规模水利建设浪潮,形成了以邺城为中心的灌溉与漕运网络。根据《水经注》里记载,曹操主持和修建的“白沟” 运河,连接淇水与清河,打通了河北地区的漕运通道,在许下修建的 “睢阳渠”,保障了屯田区的灌溉需求。
同时,曹操主建的芍陂、茹陂等大型陂塘工程,覆盖今河南、安徽、河北等多个农业区域,也是满足了屯田区的灌溉需要。
![]()
曹操辅助屯田制水利灌溉需要的水利工程,绝非简单的挖沟修渠,相当于给北方修了“水利高速公路”——既能浇地种粮,又能运粮当兵,还能抗洪防涝,可以说一箭三雕,解决了三大难题。
以白沟为例,其不仅解决了军粮运输难题,更让沿线荒地变为良田,直接促成了冀州 “户口百万,谷帛殷阜” 的繁荣景象。
在军事上,曹操以“官渡之战”闻名于世,但鲜为人知的是,曹操在征伐袁绍集团胜利的背后,却是早已布局多年的水运网络。
在官渡之战之前,为了北征袁绍,曹操下令开凿白沟(连接黄河与淇水)的水渠,使军队和粮草可通过洛阳直通河北。之后,又修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等,形成贯通华北平原的水路运输体系,极大满足了打仗军粮后勤运输的需要。
![]()
曹操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直接服务于战争,更为战后经济整合和发展奠定基础。最令人一提就是睢阳渠的修建,乃是从汴水通往睢阳(今河南商丘)的人工河道,极大促进中原地区的物资流通。
因此,考古发现显示,在睢阳渠沿线遗址上,出土大量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的仓储遗迹,印证了当时粮食集散之盛。可以看到,睢阳渠的存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一切如唐代地理学家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评价:“曹公所开诸渠,至今犹利。”
《三国的星空》中 “麦田丰收” 的镜头背后,正是曹操兴修的水利体系为强大地支撑。
![]()
3 邺城营建:城市规划的基建工程
当时,曹操还致力于邺城的城市建设。邺城是一座位于今天河北临漳的古城,原本是袁绍的大本营。当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将其定为自己的大本营,以及重要的都城,并且做大规模规划和重建。
邺城当时作为曹魏政权的大城市,城市建设体现了曹操超前的城市基建理念。根据《三国志》和考古发现,曹操在主持邺城建设时候,玩起了“模块化设计”:北边办公(宫城)、南边住人(民居)、东边做工(作坊),街道横平竖直,连排水系统都提前规划好。
由此可见,邺城的城市建设,打破了秦汉以来都城“宫城分散”,也就是乱七八糟的城市格局,这种规划理念不仅影响了后世朝代的洛阳、长安等城市的建设,也成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标准模板。
![]()
邺城的修建相对于诸葛亮蜀国的成都,依托自然格局发展的城市模式,完全根据曹操的治国需要“量身打造”建成的,基建层次远远超过普通城市的修缮,乃是城市规模完善的体现。
除了修建邺城之外,曹操在城西也修建了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建筑群。其中,铜雀台高达约十丈,可容纳千人同时议事。铜雀台乃是“三国第一高楼”:当时数万民夫,用滑轮组吊运巨石,工匠在十丈高台上雕刻铜雀台的凤凰纹饰。
在《水经注》记载,铜雀台不仅能议事,地下还藏着“冰井三台”—— 夏天储存冰块保鲜军粮,冬天囤积柴草,堪称三国版“多功能战略储备库”。
所以,铜雀台不仅是文学聚会之所,更兼具军事瞭望、藏冰储粮、文化象征多重功能,是国家形象工程的体现。这一种“基建即国防”的理念,比诸葛亮的“汉中防线”更具有系统性和代表性。
![]()
铜雀台
更关键的是,邺城通过“十二道城门+环城水渠”的防御体系,成为三国时期最坚固的军事要塞。这一种将政治权威、军事防御与民生需求结合的城市设计理念,领先欧洲千年以上。
4 交通建设:增加财富之举措
曹操也知道,为了军事需要和发展民生,必须要大力发展交通。因此,曹操下令“修治道路,径由州县”,构建了以邺城为中心、辐射四方的官道网络。
因此,就是曹操注重交通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的实践活动,令曹操管辖的商业税增长了三倍多,不仅为官渡之战提供了充足军费,更是带动沿途的经济发展。
因此,曹操修建的基建项目,绝非面子工程,乃是利国利民的政策。
![]()
三 曹操“基建狂魔”的三层治国逻辑
曹操的基建成就,本质也是“唯才是举、重实务实”治国理念的延伸。他的“基建狂魔”目的在于定民心。在东汉乱世之中,百姓最渴求就是“有田种、有饭吃”,曹操的屯田和水利工程,满足底层百信最基本的需要,给予了百姓最实在的安全感,这一种“务实惠民”的政策,远远比空泛的“仁义”更具凝聚人心的作用。
同时,曹操基础建设的目的,在于强国力。曹操深深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而粮草、军械、运输皆都是依赖于基建。因此,曹操的每一项工程,都紧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国力。
曹操通过实行屯田制,保障粮食的生产和供应。水利网的建设和运输,邺城城市军事、经济、防御等城市保障中枢的修建,从而形成一套“基建—经济—军事”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核心密码。
![]()
结语
可以看到,诸葛亮在蜀国的基建是恢复和修复,是“守业之智”,在有限条件下守住民生底线。但曹操的基建是“创业之勇”,在东汉末年乱世废墟上的重建秩序框架。
电影《三国的星空》的上映,拂去历史的尘埃,令我们看到这位“奸雄”幕后的实干底色——他不是只为权力征战的枭雄,却是用犁铧与铁锹重新建构北方统治根基的治国能臣。
诸葛亮与曹操,两人没有“谁更厉害”的绝对答案—乱世需要曹操的“硬核开创”来止战,治世需要诸葛亮的“精细治理”来安民。读者们,看完此文,你觉得在三国乱世中,“开创型基建”与“守成型基建”,哪种更重要?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