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伊丽莎白女皇是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婆婆,叶卡捷琳娜大帝也称叶卡捷琳娜二世。伊丽莎白女皇与叶卡捷琳娜大帝都是俄罗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女性,对现今俄国的历史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
1709年12月29日,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出生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作为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彼得大帝)与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的次女,她自幼浸润在父亲的改革氛围中。虽接受法国宫廷式礼仪教育,学习法语、音乐与舞蹈,也耳濡目染军事、经济革新理念,但因彼得大帝更看重儿子的储君地位,她未被纳入核心培养体系,却也因此更早洞悉宫廷政治的复杂。
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后,俄国陷入20年皇位动荡:母亲叶卡捷琳娜一世短暂继位,侄子彼得二世登基,1730年彼得二世夭折后,贵族集团拥立彼得大帝侄女安娜·伊万诺夫娜为沙皇,开启“德国党”(安娜依赖德国亲信)专权时代。期间,伊丽莎白凭借“彼得大帝女儿”的正统身份,成为贵族与军队中“本土派”的精神象征,许多不满德国亲信专权的俄国人,都视她为延续彼得大帝改革、恢复俄人统治权的希望。
![]()
1741年12月6日夜,伊丽莎白抓住安娜女皇去世后政局混乱的时机,身着戎装率领莫斯科掷弹兵团士兵闯入冬宫,推翻年幼的傀儡沙皇伊凡六世及其母亲的统治,次日登基为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六位君主。这场“不流血政变”终结了贵族干政的混乱,也开启了她长达20年的统治。
一、内政革新:平衡贵族与民生的“务实治理”
伊丽莎白登基后,以“稳定”为核心,在拉拢支持力量的同时修复民生,展现出鲜明的“平衡术”:
- 安抚贵族,规范特权:1741年登基后,她立即废除安娜时期对贵族的严苛政策,归还被没收的领地与财产,恢复贵族在地方行政的部分权力;1760年颁布法令,允许贵族将土地与农奴一同继承,巩固其经济地位。但她也划定底线:严禁贵族擅自离俄逃避义务,要求贵族子弟接受军事或文职培训,确保贵族为国家服务,避免“只享特权、不担责任”。
- 修复民生,发展经济:针对安娜时期苛捐杂税与战事导致的农民逃亡、农业凋敝,伊丽莎白降低农民人头税,限制地主过度压榨农奴(如禁止随意处死农奴);延续彼得大帝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冶铁、纺织等手工工场发展,到1760年,俄国生铁产量较1740年增长近一倍。同时修复损毁道路桥梁,改善国内交通,促进商品流通。
- 整顿吏治,打击腐败:为清除“德国党”留下的官场积弊,她成立专门监察机构,严惩贪腐官员,尤其清洗税务、财政部门,将贪腐财产没收充公补充国库。同时提拔平民或非贵族出身的有能官员,打破贵族对高官职位的垄断,激活行政体系。
![]()
二、军事与外交:扩张领土与重塑俄国霸权
伊丽莎白继承彼得大帝的“扩张基因”,通过战争与外交,进一步巩固俄国在欧洲的强国地位:
- 七年战争(1756—1763):争夺东欧主导权:1756年欧洲爆发七年战争,伊丽莎白联合奥地利、法国对抗普鲁士与英国。战争中,俄国军队战力显著:1757年击败普鲁士军,1758年攻克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760年一度占领普鲁士首都柏林。虽因1762年伊丽莎白去世,俄国后续退出战争,但此战让俄国掌控东普鲁士部分地区,削弱普鲁士实力,确立在东欧的主导地位。
![]()
- 巩固边界:压制瑞典与牵制土耳其:北方,通过外交施压与军事威慑,阻止瑞典恢复波罗的海势力,保障彼得大帝时期夺取的出海口安全;南方,虽未与奥斯曼帝国爆发大规模战争,但通过支持克里米亚汗国独立倾向,牵制土耳其力量,为后续叶卡捷琳娜二世征服克里米亚埋下伏笔。
- 军事改革:提升军队实力:伊丽莎白扩大近卫军规模,改进滑膛枪、火炮等武器装备,加强士兵战术训练;设立军事院校培养指挥人才,到其统治末期,俄国陆军规模达30万人,成为欧洲最强陆军之一。
三、文化与社会:推动“俄国化”与启蒙思想传播
伊丽莎白虽不推行激进西化改革,却注重塑造“俄国特色”文化,同时包容启蒙思想,为后续“开明专制”奠基:
- 扶持本土文化:她大力支持俄国艺术家、文学家,1757年创办俄国第一所美术学院,1762年创办第一所音乐学院,培养本土文化人才;下令宫廷礼仪改为“俄法并重”,要求贵族正式场合使用俄语,增强民族认同感。此外,修复莫斯科红场圣瓦西里大教堂,资助冬宫附属建筑修建,推动俄国建筑艺术发展。
![]()
- 包容启蒙思想:她允许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在俄出版,甚至与伏尔泰书信探讨哲学政治;邀请法国启蒙学者入宫任职,让启蒙思想在贵族阶层传播。但她划定明确底线:严禁批评君主专制、主张民主共和的言论,确保思想传播不威胁统治。
- 完善教育体系:除优化彼得大帝时期的初等教育,1755年她支持建立莫斯科大学(今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俄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为科学、文化、政治领域培养人才;同时在各省设立中学,扩大教育普及范围,让更多非贵族子弟获得受教育机会。
四、统治阴影:农奴制与宫廷奢靡的隐患
伊丽莎白的统治也留下深刻隐患,成为后续俄国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 农奴制的强化:为拉拢贵族,她颁布法令扩大贵族对农奴的权力,允许贵族将农奴流放西伯利亚、出售或抵押。这一政策让农奴制在俄国进一步固化,农民反抗运动(如1754年哥萨克暴动)增多,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伏笔。
- 宫廷的奢靡之风:伊丽莎白热衷奢华生活,大规模扩建冬宫,收藏海量珠宝、艺术品,频繁举办舞会庆典。据记载,她拥有超1.5万件礼服,每日数次更换服饰,宫廷日常开销占国库收入近40%,既加重财政负担,也引发平民与中下层贵族不满。
- 继承人的隐患:伊丽莎白无亲生子女,1742年指定姐姐安娜的儿子彼得·费奥多罗维奇(后为彼得三世)为继承人。但彼得三世自幼在德国长大,不认同俄国文化,甚至崇拜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这让伊丽莎白晚年忧心忡忡,也为彼得三世继位后的混乱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政变埋下伏笔。
![]()
五、历史评说:承前启后的“过渡型”君主
1762年1月5日,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因中风在圣彼得堡冬宫去世,享年53岁。她的统治是俄国从“彼得大帝改革”到“叶卡捷琳娜开明专制”的关键过渡:
- 功绩层面:结束彼得大帝去世后的政局动荡,恢复罗曼诺夫王朝正统统治;通过七年战争扩大领土,巩固俄国欧洲强国地位;推动本土文化、教育发展,为俄国现代化积累人才与基础;其统治被视为俄国“启蒙运动开端”,为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提供思想与制度准备。
- 争议层面:对贵族的妥协加剧农奴制矛盾,宫廷奢靡消耗国家财富,继承人选择的缺陷间接引发后续宫廷政变。
![]()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评价:“伊丽莎白不是伟大的改革者,却是优秀的守成者——她守护了彼得大帝的遗产,为俄国的下一次飞跃铺平了道路。”她的统治如同一座桥梁,一端连接彼得大帝的“西化之路”,另一端通向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帝国辉煌”,其务实与包容让俄国获得20年稳定发展,而留下的难题,也等待着继任者以更激进的方式去解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