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孙家三代人的北伐传奇》第三十二章)
原创作者:余世亮
![]()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孙权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关键在于他与刘备的结盟。换言之,孙刘联盟被视为赤壁大捷的根本原因。
然而,当曹操兵临荆州城下时,荆州东曹掾傅巽却坚决反对与刘备联合抗曹。他指出:“若刘备之力尚不足以抵御曹操,则荆州必不可保;若刘备足以抵御曹操,则胜利后他必不甘居将军之下。愿将军勿疑。”
那么,为何荆州的刘琮不能与刘备联合抗曹,而江东的孙权却能通过与刘备的联合赢得战争胜利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我们并不否认,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确实对抵抗曹军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这场胜利的实现,恰恰源于孙权对盟友关系的深刻洞察。他明确指出,健康的盟友关系应建立在“合作”而非“吞并”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战争的指挥、决策、进军路线及节奏等关键环节,孙权全权委托东吴军队的总指挥周瑜负责。这样一来,盟友刘备并未直接参与核心决策,战争的进程主要由东吴主导,刘备仅承担配合与协同的任务。这与荆州刘琮完全依赖刘备抗曹的情形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不惜笔墨地刻画了刘备的谋士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决策作用及其“神机妙算”的形象,这一角色早已深植人心,难道这一切都是虚构的吗?
必须指出,《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并非史书。罗贯中通过移植史实(如草船借箭)、神化人物能力(如借东风)、贬低对手(如周瑜)三重手法,将诸葛亮塑造成赤壁之战的“灵魂人物”。这一处理虽偏离史实,却成功塑造出极具戏剧张力的“智绝诸葛亮”这一文学典型,深远影响了后世对三国历史的认知。其根本逻辑在于,以诸葛亮的“智绝”为锚点重构战役叙事,服务于“尊刘抑曹”的价值观,也投射出古代知识分子对理想人格的自我期待。
一、《资治通鉴》:还原赤壁之战的真实进程
![]()
鉴于陈寿《三国志》采用纪传体,有关赤壁之战的记载散见于多篇传记,内容较为零散。而司马光《资治通鉴》作为编年体史书,对赤壁之战有更为系统、完整的叙述。现摘录相关内容如下:
(孙权)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刘备在樊口,每日派遣巡逻官吏在水边等候孙权军队。官吏远远看见周瑜船队,飞马禀报刘备。刘备派人前去慰劳,周瑜回应:“军务在身,不能擅离职守。若刘豫州能屈尊前来,实为我所愿。”刘备于是乘一叶小舟亲往会见周瑜,问道:“如今抗击曹操,实属高明之策。不知将军带来多少兵马?”周瑜答:“三万人。”刘备叹:“只恨太少。”周瑜自信说道:“这些已足够,请豫州静观我破敌。”刘备想请鲁肃一同叙话,周瑜婉拒:“鲁肃亦有军令在身。若想见他,可另约时间。”刘备既惭愧又欣喜。
联军前进,与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当时曹军中已有疫病流行,初战不利,于是退驻江北。
周瑜等驻军南岸,其部将黄盖献计:“如今敌众我寡,难以持久对峙。观曹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用火攻破敌。”于是准备蒙冲斗舰十艘,装满干荻、枯柴,灌入油脂,外围覆盖帷幕,上插旌旗,另预备快艇系于舰尾。黄盖事先致信曹操,诈称欲降。当时东南风急,黄盖率十舰驶在最前,至江心升起船帆,其余船只依次跟进。
曹军将士纷纷出营站立观看,指着江面说黄盖来降。在距离江北曹军二里左右时,黄盖同时点火,风助火势,船行如箭,烧尽曹军船只,并蔓延至岸上营寨。顷刻之间,烟火漫天,曹军人马烧死、溺死者无数。周瑜率精锐部队随后进攻,擂鼓进军,曹军大溃。
![]()
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道路泥泞难行,又遇大风,只得命疲弱士兵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弱兵被人马踩踏,深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击曹操直至南郡。
此时曹军既饥且疫,死亡过半。曹操于是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自己引军北还。周瑜、程普率数万军,与曹仁隔江对峙。
刘备上表荐刘琦为荆州刺史,自己引军南下攻取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人归附刘备。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统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拨赋税以充军资;遣偏将军赵云兼任桂阳太守。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周瑜火攻破敌之后,刘备协同周瑜水陆并进,追击溃败的曹操直至南郡。
此外,刘备敏锐察觉到曹操北逃、周瑜与曹仁激战正酣的时机,迅速率军南下,连续攻克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司马光的叙述并未否认刘备作为东吴盟友所发挥的作用,可见刘备确实在赤壁之战中功不可没。然而就主次而言,孙权与周瑜率领的东吴军队承担了主导角色,刘备军则更多起到辅助与配合的作用。
二、孙权授权周瑜,全面掌握战局决策与指挥权
![]()
孙权决意联合刘备共抗曹操,任命周瑜为前线总指挥,程普为副,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策划。这一安排明确了孙刘联盟的存在,但战争的最高决策与指挥权仍牢牢掌握在孙权手中。
这一局面并不难理解。当时,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拜见孙权,商谈联盟抗曹,自己则驻守夏口(今湖北汉口)。后采纳鲁肃建议,移师樊口,靠近孙权驻地。此外,刘备刚在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境内)惨败于曹操,手中仅有关羽水军一万。即便加上刘琦在荆州江夏的一万人马,这支部队战斗力也十分有限——因其士兵多来自襄阳一带,家属已落入曹操之手,军心不稳。总而言之,刘备总兵力勉强两万,战斗力堪忧。
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载:
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傥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托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刘备得知周瑜仅带兵三万,第一反应是兵力不足。周瑜却信心满满,称三万足够破敌。但这并未打消刘备疑虑,他根本不相信周瑜能以三万胜曹操。因此刘备故意“拖延在后”,自带两千人与关羽、张飞同行,未与周瑜合兵。此举实出于谨慎——刘备新败于曹操,自然要为自己预留退路。
三、黄盖献策火攻,与诸葛亮、刘备无任何关系
![]()
《三国志·周瑜传》明确记载“火烧赤壁”全过程: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两军在赤壁相遇。此时曹军中已有疫病,初战失利,退守江北。周瑜军驻南岸。
周瑜部将黄盖分析:“敌众我寡,难以持久。但观曹军船舰首尾相连,可以采用火攻。”于是准备数十艘蒙冲斗舰,内装干柴,浸以油脂,外盖帷帐,上竖牙旗。黄盖先致书曹操诈降,并预备快艇系于大船之后。曹军官兵纷纷出营眺望,指着江面称黄盖来降。待离曹军约二里时,黄盖同时点火,其时风势猛烈,火船冲入曹营,烧尽船只及岸上军营。顷刻间烟火遮天,曹军人马烧死、溺毙者极多,大军败退,退守南郡。
由此可见,黄盖提出火攻,基于两个现实:第一,曹军虽初战受挫但仍实力雄厚,若长期对峙将对联军不利;第二,曹军多北人,不习水战,将船连在一起虽减缓颠簸,却丧失机动,一旦火攻必陷混乱。
![]()
周瑜采纳黄盖之计,后者遂行诈降。曹操因盼黄盖来降可增强己方、削弱联军,未多加防备,结果中计。黄盖按计划引火船攻入曹军舰队,风助火势,曹船因相互勾连迅速蔓延,一败涂地。
历史上所谓的“火烧赤壁”,既无庞统“连环计”,也无诸葛亮“草船借箭”或“借东风”,与诸葛亮并无任何关联。
有人或问:黄盖为何能想出如此妙计?事实上,建安四年(199年)孙策讨黄祖的沙羡之战中就曾成功运用火攻。周瑜、黄盖皆亲历该役。
据《三国志·孙策传》引《吴录》载,孙策自述沙羡之战如下:
建安四年十二月八日,吾率军至沙羡。刘表遣将助黄祖,共击我军。十一日拂晓,吾率周瑜、吕范、程普、孙权、韩当、黄盖等同时进攻。亲策马冲阵,击鼓激励将士。士气高昂,奋勇争先。火借风势,弓弩齐发,流矢如雨。激战一昼夜,黄祖溃败。我军斩敌二万余级,水溺死者万余,获战船六千,物资堆积如山。
综上所述,孙策采用的“火放上方”及“弓弩并发”战术,显然为赤壁火攻提供先例。黄盖所言“盖放诸船,同时发火”,即释放火船顺风冲向敌舰,可视为沙羡火攻战术的延续与演变。
四、结语:孙权自立自强,刘备从不做亏本买卖
![]()
(一)共同的存亡危机,将孙权与刘备暂时联结在一起。对孙权而言,曹操所谓“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一旦投降只能获得虚职,实权尽失;对刘备而言,已是山穷水尽,生死系于此战。双方最核心的利益就是生存——这也是联盟唯一的存在基础。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最成功之处在于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孙权既不依赖刘备,也尊重其自主。整个联盟期间,孙权和刘备始终各自统军,协同作战而非合并为一。这一安排保全了双方领导人的尊严与主导权。
(二)健康的盟友关系,并非一方吞并另一方,而是相互成就,各自独立且强健。尊重对方的独立与核心利益,才是联盟长久之基。一旦一方自觉被矮化或沦为附庸,联盟便会出现裂痕。(事实上,赤壁之战后正因这一原则未能持续贯彻,孙刘联盟迅速出现矛盾,也为日后荆州之争埋下伏笔。)
《三国志·周瑜传》注引《吴录》还记载了一则刘备与周瑜换兵之事:当时周瑜正攻江陵曹仁,战事胶着。刘备向周瑜提议:“曹仁守江陵城中粮多,恐成祸患。让张飞带一千兵随你,你分两千兵给我,我沿夏水断曹仁后路,他闻讯必逃。”周瑜果然拨两千人给刘备。
刘备分兵夹击曹仁的战略显属高明,但以一千换两千的兵力交换,则反映出他从不做亏本买卖的务实性格。
![]()
(三)客观而言,作为东吴的坚实盟友,他在赤壁之战中的卓越贡献无可置疑。《三国志·先主传》载:“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也就是说,孙权派周瑜、程普等率数万水军,与刘备合力,在赤壁大败曹操,焚其战船。刘备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其时疫病流行,曹军死者甚众,曹操只得退兵。
真正的联盟,不在于合二为一,而在于彼此照耀、互相成全。为了一个都输不起的目标,双方拿出最珍贵的资源,在高度互信的基础上保持相对独立,通过协作达成战略使命——这或许正是孙刘联军赢得赤壁之战的深层奥秘。
(二〇二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
注:
赤壁之战、周瑜、黄盖人像图片等来自网络,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友情提供,不胜感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