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最近一直服用叶酸,补多了真的会致癌吗?”53岁的刘阿姨患有高血压,持续服药控制。
但自从网上流传“叶酸补充与癌症相关”的消息后,她在医院里看着处方单上的“叶酸”,眉头紧皱,迟迟不敢服用。
![]()
像刘阿姨这样的困惑并不鲜见。近年以复旦大学团队为代表的多项研究,将叶酸推至风口浪尖。“一边说叶酸有益于心脑血管,一边又说补充叶酸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究竟哪个是真的?叶酸,这个过去如保健护伞的营养素,是不是要从此“敬而远之”呢?
你是否也曾为“是否要补叶酸”纠结?科学真相比你想象的更复杂。今天,我们就来拨开迷雾,讲明真相。
叶酸早已成为“健康生活”的热词。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補叶酸的比例10年内提升了40%以上,尤其是在备孕、孕期女性,高血压人群中极为普遍。
医学上,叶酸是B族维生素的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绿叶菜、豆类和肝脏中,辅助细胞分裂、生长和造血,是旧疾患者及老人保健菜单里的常客。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严卫丽团队, 在大型流行病学样本中发现:维持适宜的叶酸水平有助于降低某些出生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
但研究团队同时也提示,过量补充叶酸,可能干预细胞内甲基化水平,从而影响“肿瘤易感基因”的表达,诱发某些人群的潜在风险。
简而言之:标准剂量(每日400微克)叶酸摄入,益处巨大;超量服用,则有潜在风险。
其实,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早年的临床试验也发现,叶酸补充量超过1000微克/天的个体,部分人群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有9-14%的上升。但这种风险多见于长期超量、且携带特定遗传易感基因的人。
要知道,叶酸的本质功能,是保持细胞DNA合成和修复。类似家里的水泥和钢筋,是维持“细胞大楼”结构稳定的关键。
正常情况下,叶酸可以帮助预防细胞基因突变,减少肿瘤概率。但对已经有早期肿瘤细胞、或特殊遗传背景的人来说,叶酸的“细胞促进修复”功能,反而可能“扶持”病灶增长。
![]()
复旦大学数年来的门诊数据显示,合理补充叶酸,对高血压、孕妇、中老年人有一系列正面影响:
一是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中风风险。一项全国性随访发现,每日补充400微克叶酸,6个月可使高半胱氨酸水平下降平均32%,卒中风险下降21%。
二是预防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围孕期规范补充叶酸,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下降约70%,减少先天疾病负担。
三是改善认知功能、降低老年痴呆发生率。上海地区社区老年人队列研究发现,长期低剂量叶酸干预的人群,认知退化风险下降18.3%。
但,过量补充却有4个值得警惕的变数:
部分“高危人群”癌症风险上升。比如肠道癌家族史患者,不恰当超标补叶酸,易推高风险信号;
促进体内“隐匿病灶”细胞生长。若体内已存在微小异常增生,叶酸“帮忙修复”的同时,也有“推波助澜”可能;
![]()
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的症状,导致诊断延误;
长期过量补充还可能导致皮疹、失眠等不适反应。
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容易忽视。“好东西超量反而有害”,在补叶酸这件事上,尤为突出。
认准适用人群。准妈妈、哺乳妇女、高血压患者、部分素食老人,是中国居民叶酸补充的重点人群。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不随意加量。
严格控制剂量。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健委指南均建议,健康成年人补充叶酸每日剂量一般为400微克。即使是高危人群,也不得超过1毫克(=1000微克)。
周期性检测与评估。特别是60岁以上中老年人、肠胃吸收不良或慢性疾病者,应每3-6个月检测一次叶酸和B12血浓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