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阿姨和李叔叔是小区里出了名的“健康搭子”。几年前的一次老年人体检,两人先后被医生告知,颈动脉查出了斑块。李叔叔听罢,起初很担忧,差点以为脑梗会“明天上门”。
张阿姨却并不慌张,“听医生说,这不一定马上出问题,控制得好能没事儿。”转眼五年过去,李叔叔仍然烟酒不离手、夜宵不断,不巧三年前一次午睡后突然口角歪斜,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而张阿姨饮食清淡、坚持锻炼,每年复查,斑块稳定,身板依旧硬朗。
![]()
同样的检查结果,命运竟然大不相同,让不少邻居心里生出个疑问:同样得了颈动脉斑块,为什么有的人几年后就脑梗,有的却二十年安然无恙?
这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运气”?其实,答案远比大家想的更有科学依据。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斑块”吗?它是个什么样的“定时炸弹”?
很多中老年人听到“颈动脉有斑块”四个字,第一反应都是恐惧,担心脑梗“随时降临”。但事实上,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达61.7%,而最终数年内发展为脑卒中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差异?2024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已经指出: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才是决定其危险程度的关键,而不是单纯的“有没有”问题。
斑块性质与稳定性:决定风险的核心
“不稳定斑块”脑卒中风险是“稳定斑块”的4.7倍。所谓不稳定斑块,就是斑块内部脂质核心大、易出血甚至溃疡,随时可能破裂,像一座随时可能雪崩的雪山;而稳定斑块常成熟“钙化”,结构坚硬,就像石头一样难以脱落,对血流影响小。例如,脂质核心超过斑块总面积40%的人群,脑卒中风险升高3.2倍
斑块“位置”、“大小”同样影响命运
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危险系数高出其他部位2.8倍。那是因为血液在分叉口流速陡变,更容易冲击斑块,加剧破裂风险。斑块越大,堵塞风险越高。但“小斑块”也不能掉以轻心——35%的急性脑卒中由狭窄不超过50%的“脆弱斑块”引起,可谓“体积小,威胁却大”。
![]()
基因、炎症、血流状态:隐藏的“幕后推手”
携带高危基因位点的人,即使斑块小,也可能“先出事”。血液中的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每升高1mg/L,斑块破裂风险增加27%。斑块附近的血流变成“湍流”时,破裂概率升至2.6倍,就像暴雨之下河堤更易垮塌。
颈动脉斑块并不是医生口中的“死刑判决书”,关键在于如何与它“相处”。生活方式管理做得好,斑块变得稳定,甚至逐渐缩小;若健康行为全盘丢弃,再小的斑块都可能变成危险“炸弹”。
饮食与血脂:LDL-C每降低1mmol/L,斑块体积平均减少6.8%。坚持地中海饮食、多食坚果蔬菜,能让斑块结构更稳定,出血、破裂风险下降42%;反之,若常吃高反式脂肪食物,斑块不稳定风险高3.1倍。
![]()
高血压、糖尿病全方位管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斑块进展速度减慢65%;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斑块不稳定性下降47%。
移动起来,别做“沙发土豆”: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者,斑块更稳健,破裂概率低38%;但切忌过猛锻炼,反增风险。
烟草是斑块的“催化剂”:长期吸烟者患不稳定斑块的比例达2.7倍,而戒烟五年以上,这一风险会降至仅有1.3倍。
心理压力高的人,斑块极不稳定,高出低压人群1.9倍:睡不好觉更危险——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斑块破裂风险骤增72%。
如果你也发现了颈动脉斑块,不必“闻斑色变”,而应科学面对,用行动做最好的“修复者”。
![]()
定期检查不可少:通过B超等影像评估斑块的位置、大小、稳定与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专家建议高危人群40岁起,每6-12个月复查。
三高管理要坚持:血压≤130/80mmHg,糖化血红蛋白<7%,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适用高危人群)。
生活方式多管齐下:低盐低脂饮食、体重BMI<24kg/m²、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情志调适和优质睡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表明,这样全方位干预,五年内中风风险比对照人群低67.3%。
必要时药物干预:如他汀类调脂、防栓等,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其实,“颈动脉斑块”就如人生路上的石头,关键不是有没遇见,而是有没有足够的心力和智慧去跨过。对于健康,恐惧和侥幸都没用,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主动了解和科学管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