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一项研究刷爆健康圈,团队分析了近十年 50 多项研究发现:规律运动能让反映长期血糖水平的关键指标下降 0.3%-0.8%,效果堪比口服调理品。更惊喜的是,并非所有运动都一样有效,这 3 种运动被评为 “稳糖黄金组合”,适合需要管理血糖的朋友长期坚持。
![]()
一、有氧运动:每日 30 分钟,给血糖 “踩刹车”
上海交大研究明确:有氧运动是血糖管理的 “主力军”,它能让肌肉主动摄取葡萄糖,不依赖身体调节机制也能稳定指标。
- 首选方式: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最安全。快走适合所有人,饭后 1 小时出门散步,步幅保持每分钟 100-120 步,微微出汗且能正常说话即为达标;游泳对关节友好,每周 2-3 次,每次 40 分钟,尤其适合体重基数大的朋友。
- 科学技巧:不用一次练够 30 分钟,早中晚各 10 分钟碎片化运动,效果和连续运动一样。比如早上送孩子上学快走 10 分钟,午休爬楼梯 5 层,晚上饭后散步 15 分钟。
- 关键提醒:运动后若疲劳感 1 小时内消失、睡眠食欲正常,说明量刚好;若第二天仍腰酸背痛,需减少时长。
![]()
二、抗阻训练:每周 2 次,让身体更 “能扛糖”
研究发现,肌肉量增加后,基础代谢提高,身体对血糖的调节敏感性会增强,空腹时的血糖控制效果更明显。在家就能做的 3 个经典动作:
- 弹力带上肢外旋:大臂贴紧身体,前臂弯 90 度,套上弹力带,拇指外展时转动手臂,每组 12 次,做 3 组,能改善久坐体态还练肌肉。
- 屈髋蹲起:双脚与肩同宽,双手抱胸,下蹲时膝盖不超过脚尖,每组 10 次,增强下肢力量,激活代谢关键肌群。
- 单腿站立:侧对墙面轻扶支撑,单腿抬起脚背勾起,每组 8 次,左右交替,提升平衡能力,预防运动损伤。
- 频率把控:同一部位训练间隔 48 小时,比如周一练上肢,周三练下肢,避免肌肉过度疲劳。
![]()
三、HIIT 训练:20 分钟抵 1 小时,高效稳糖神器
这种 “短爆发 + 快恢复” 的训练方式,对血糖指标的改善幅度是所有运动中最大的,但需根据体能选择。
- 入门方案:快走 30 秒(全力加速)+ 慢走 90 秒,重复 8 组,总时长 20 分钟。适应后可换成慢跑 20 秒 + 快走 100 秒,逐步提升强度。
- 适用人群:30-50 岁体能较好者优先尝试,高龄或有基础问题的朋友不建议做,可用 “饭后踮脚” 替代 —— 站立扶椅,踮脚 10 次休息 10 秒,重复 5 组,同样能激活肌肉代谢。
- 注意事项:必须先做 5 分钟热身,如扩胸、弓步压腿,避免突然发力导致拉伤。
![]()
四、黄金组合方案:这样搭配效果翻倍
上海交大建议将三种运动结合,给出一周参考计划:
周一,快走 30 分钟 + 上肢抗阻训练 15 分钟,45 分钟
周三,游泳 40 分钟 + 下肢抗阻训练 15 分钟,55 分钟
周五,HIIT 入门训练 20 分钟 + 拉伸 10 分钟,30 分钟
每日附加,饭后踮脚 / 散步 10 分钟,10 分钟
五、避坑指南:这 3 个错误白忙活
![]()
- 误区一:出汗 = 有效?错!必须达到中等强度,比如 25 岁朋友运动时心率保持在 145 次 / 分钟左右(170 - 年龄)。
- 误区二:空腹运动效果好?大错!空腹易导致身体不适,建议饭后 1-2 小时运动,刚好赶在血糖上升期 “截胡”。
- 误区三:一周突击练一次?没用!规律性比强度重要,哪怕每次只动 15 分钟,坚持每周 5 次也比周末狂练 2 小时强。
结尾:运动稳糖,贵在坚持
上海交大的研究团队强调:运动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坚持 2-3 个月,血糖指标会明显改善,还能顺带降血脂、减腰围。
![]()
不管是 60 岁的长辈还是忙碌的年轻人,都能从这 3 种运动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 体力差就从快走开始,时间少就练 HIIT,怕伤关节就选游泳。
今天就把运动鞋摆到门口,明天饭后先动 10 分钟,评论区打卡你的第一天运动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