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汉纪六之十八。
民间传唱着有关淮南王的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充。兄弟二人不相容,文帝听到后深感不安。夏季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儿子刘安等四人为列侯,贾谊知道文帝一定要重立淮南国,就上书进谏说淮南王刘长大逆,不道其罪行,天下人尽皆知。
陛下宽恕其死罪,改为流放。他因病身亡,普天之下谁人不认为他罪有应得。如今若尊崇罪人之子,反倒会让百姓质疑朝廷当初对刘长的处置是否妥当。刘安等人日渐年长,岂会淡忘复仇。昔日白公胜为报父仇,连亲叔伯都不放过。他发动叛乱并非要篡夺楚国王位,不过是为宣泄愤恨,了却心愿,迅疾的将利刃刺入仇人胸膛,本就抱着玉石俱焚的决心。
![]()
淮南虽地域狭小,可当年秦布正是据此地起兵争夺天下,朝廷能将其剿灭实属侥幸。若将足以威胁社稷的资本授予仇敌,绝非明智之举。朝廷若赐予他们子民,使其积累雄厚财力,他们要么像伍子胥、白公胜那样在大都市复仇,要么如专诸荆轲般在朝堂上行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兵器送给盗贼,为猛虎增添翅膀,希望陛下加以考虑。
![]()
文帝并不听他的话,有长兴出于东方。汉文帝前九年庚午,公元前171年春季发生大旱灾。汉文帝前十年辛未,公元前170年冬季文帝去往甘泉宫,将军薄昭将汉朝廷的使者杀死。文帝不忍诛杀他,就派公卿去同他饮酒,希望他自杀。然而伯昭不肯自杀,文帝又派重臣穿着丧服到他家中哭,他这才使伯昭自杀。
陈司马光日李德裕认为,汉文帝处死薄昭之举虽显果决,却有违道义。当年秦康公护送晋文公返国时,曾感慨见到舅父如同母亲犹在,更何况当时薄太后尚在人世,膝下仅薄昭这一个弟弟,文帝却毫不顾念亲情将其诛杀,实在有悖于孝亲之道。
![]()
我认为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有人撑腰而触犯法律。薄昭虽素有长者美誉,文帝却未得贤师加以管束,反授予兵权。他恃宠而骄,目无君上,竟敢擅杀朝廷使者,岂非仗着背后有人撑腰才如此肆无忌惮。若文帝姑息纵容,这与后世成帝哀帝时期朝纲崩坏又有何异?
![]()
魏文帝虽盛赞汉文帝仁德,却对其诛杀薄昭之举颇有微词。言道对待舅舅家,皇帝应能使他们安享富贵,而不应给他们权利让他们干政。既然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却又不得不按律法处理。此语正是讽喻,汉文帝未能及早约束薄昭,以致酿成祸端。魏文帝之论可谓公允。由此可见,若要真正慰藉太后之心,不如从一开始就谨守分寸。
记得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