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明代卫所遍地,但唯有贵州屯堡文化能成为‘活化石’,核心在于‘实土制度’的特殊性。”11月9日,在贵州安顺举行的2025屯堡文化大会期间,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葛剑雄接受动静记者专访,深入解读了屯堡文化区别于其他移民群落的重要特征。
![]()
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葛剑雄
作为深耕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领域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从制度根源、人口结构、文化传承三个维度,为贵州600年的屯堡移民文化独特性提供了权威注解。
特有的“有实土”卫所
葛剑雄指出,明代卫所制度是屯堡文化的源头,但贵州的实施模式与全国其他地区截然不同,“多数省份的卫所仅为军事机构,围墙之内是军营,围墙之外仍归地方行政管辖,也就是‘无实土’;而贵州建省之初,尚未形成完整的府州县体系,卫所实则成为军民合一的行政单位。”
![]()
屯堡建筑
他进一步解释,贵州卫所不仅划分专属管辖土地,部分还直接管理当地土司,卫所将士及家属既承担军事防御职责,也参与农业生产和地方治理,形成了“军民合一、以军为主”的特殊格局。
建省时外来人口占4/5
人口结构的数据更能印证这种特殊性。葛剑雄介绍,据史料考证,明朝永乐十一年,贵州建省时,卫所将士及家属总数约40万人,而同期登记在册的本地民户不足10万人。
![]()
屯堡嬢嬢身穿“凤阳汉装”
“卫所的军籍人口并非临时驻守,而是世袭传承、举家迁徙,这一群体构成了当时贵州人口的绝对主体。”他说,更关键的是,卫所军籍户籍管理独立于普通民户的“黄册”制度,直接由兵部掌控,既保证了人口的稳定性,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实际上避免了与本土族群的过度融合。
江淮文化“活态”遗存
对比其他移民群落,葛剑雄强调,多数地区的卫所因“无实土”难以形成稳定的文化共同体,最终逐渐被本土文化同化,萎缩消亡。
![]()
屯堡地戏
而贵州的卫所因“有实土、有人口、有制度”,加之偏远地区与外界交流闭塞,使得明代江淮文化的核心元素得以留存,包括建筑风格、屯堡地戏、“凤阳汉装”等,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他说,方言的传承就是典型例证,卫所规定兵员需从原籍补充,始终保持与家乡的文化联结,这种“非就地招兵”的制度,让屯堡方言成为600年前江淮口音的活态遗存。
葛剑雄表示,独特性的屯堡文化是贵州文化强省建设的宝贵资源,“挖掘其价值必须实事求是,要看到屯堡文化的源头、发展过程和核心价值,全面评价并选取其中积极的、饱含民间智慧的部分大力弘扬”。
来源:动静贵州
责编:陈迅 | 编审:王晓海 | 终审:魏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