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半夜三点还在刷抖音,不是睡不着,是她终于找到了能说话的人。
![]()
以前觉得老人孤独,是没人陪。
![]()
现在才发现,是没人懂。
她不是不想聊,是你根本听不懂她讲的那些“昨天菜市场白菜便宜两毛”“王阿姨家孙子考了第一名”。
你回她“嗯嗯好的”,她就把手机一放,叹口气,关灯。
可抖音不一样。
她拍自己包的饺子,底下能炸出三百条评论:“阿姨这手法比我妈还地道”“求教程”“我奶奶也这样包”。
她第一次收到点赞,手抖得像在发癫痫,第二天又拍了段跳广场舞的视频,配文:“今天舞步对了没?
”——真有人一条条教她节奏。
北京朝阳区有个老太太,去年还只会用手机打电话,今年已经能直播教人腌酸菜。
她说:“以前觉得我这把老骨头没用了,现在才知道,原来我还能教别人。
不是她变开朗了,是世界终于肯弯下腰,听她说句话。
医院里现在流行一种新疗法,不打针不吃药,就让老人翻老照片。
复旦中山医院的医生说,那些总说“活着没意思”的老人,一看到1982年带着孩子去天安门的照片,眼睛突然就亮了。
![]()
不是回忆有多美,是那一刻,她知道自己曾经活得很用力。
现在上海有老人戴着智能手环,血压心跳全传到子女手机上。
孩子一看数据异常,立马打电话,老人反而不耐烦:“我又没晕,你紧张啥?
”可第二天,她悄悄把手机调成了静音。
不是怕打扰,是怕那声“妈,你怎么样了”来得太频繁,她怕自己哪天真撑不住了。
城里越来越多家庭,不和父母住一起,但离得近。
一碗汤的路程,热的端过去,凉的拿回来。
成都有个小区,儿子住12楼,老子住13楼,电梯门一开就能喊一声。
没人说“孝顺”,但每天早上,阳台上总有一碗热粥,是爸给儿子留的。
没人再逼老人“要坚强”了。
老年大学里开了一门课,叫“怎么跟死亡打招呼”。
老师不讲大道理,就问:“你最想留给后人的一件东西是什么?
”有人说是老式收音机,有人说是缝了三十年的被子。
![]()
一个老太太说:“我想留一句‘别哭,我活够了’。
这话听着冷,可她讲完,全班都哭了。
国家说要投300亿搞养老,可真正改变老人生活的,不是钱,是那条能发语音的微信,是那个愿意等她慢慢拍完视频的评论区,是楼下便利店老板记得她爱买哪种酸奶,是地铁上有人给她让座时,说的那句“阿姨,您坐,我快到了”。
科技没拯救孤独,是人,重新学会了靠近。
你妈不是需要陪伴,她需要的是——你愿意花十分钟,听她说完一个关于1987年冬天的饺子故事。
别问她“你开心吗”,问她“今天拍视频了吗?
点赞多吗?
她会笑着,把手机递给你,说:“你看,这个小姑娘说,她奶奶也这样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