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政坛围绕极右翼势力的博弈呈现复杂态势。
德国总理默茨在2025年10月明确表示,坚决拒绝与德国选择党合作,强调需通过“严厉孤立”遏制其扩张。
这一立场与意大利总理梅洛尼领导的后法西斯主义政党“意大利兄弟党”直接执政、奥地利人民党多次与极右翼自由党联合组阁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在瑞典,中右翼联盟则通过“影子多数”模式,依赖瑞典民主党的议会支持维持执政。
当前,德国选择党支持率已达27%,首次超越基民盟成为民调第一大党。
该党通过经济民粹主义和反移民叙事,在东部州如萨克森-安哈尔特州支持率突破30%,对传统政党构成直接威胁。
意大利兄弟党自2022年大选获胜后,将“上帝、国家、家庭”作为核心纲领,通过政策调整淡化法西斯历史标签,成功融入主流政治。
奥地利自由党则在2024年大选中以28.8%的得票率成为第一大党,其与人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在移民管控和能源政策上采取强硬立场。
![]()
德国主流政党长期奉行“政治隔离”政策,禁止与极右翼合作。
基民盟下属的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2025年9月发布的研究指出,德国选择党作为欧洲最激进的极右翼政党之一,其意识形态与其他国家右翼民粹主义存在本质差异,难以通过合作实现“驯化”。
曼海姆欧洲社会研究中心对12个西欧国家的长期研究显示,中右翼政党若在移民等议题上向极右翼妥协,可能导致民主规范被侵蚀,反而巩固其合法性。
意大利梅洛尼政府通过吸纳右翼民粹主义议题(如收紧移民政策),在2025年民调中支持率稳定在40%以上,成功挤压了极右翼的生存空间。
奥地利人民党与自由党合作的“大联合政府”则通过经济改革和福利政策调整,暂时缓解了社会矛盾,但自由党内部的极端派系仍对执政联盟构成威胁。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极右翼纳入体制内,通过政策竞争削弱其激进色彩,但也可能导致主流政党意识形态“空心化”。
![]()
瑞典中右翼联盟自2022年起依赖瑞典民主党的议会支持执政,通过《蒂德协议》在移民、能源等领域达成妥协。
这一策略虽避免了极右翼直接掌权,但也使其政策议程深受瑞典民主党影响。
例如,2025年瑞典政府推出的“史上最严移民法”,被批评为向极右翼彻底让步。
这种“合作但不联合”的模式在短期内维持了政治稳定,但长期可能加剧社会分裂。
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的比较研究强调,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目标差异显著。
例如,德国选择党主张退出欧元区和恢复民族主义,而瑞典民主党更关注社会福利与文化认同。
曼海姆中心的实证研究则表明,中右翼政党若主动回应选民经济焦虑,可有效削弱极右翼支持。
丹麦案例显示,社民党2019年胜选的关键并非移民政策趋同,而是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扩大公共服务等措施,将经济议题重新置于政治中心。
这一经验为德国基民盟提供了新思路:与其在移民议题上被动防御,不如通过结构性改革重塑中间选民信任。
2026年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选举将成为德国政治的“风向标”。
若基民盟坚持拒绝与选择党合作,可能被迫组建少数派政府,导致政策难产。
若妥协接受其支持,又可能动摇“政治防火墙”。
默茨政府目前采取的策略是:一方面通过《新公民法》强化移民融合,另一方面推动东部基础设施投资以缓解经济不满。
这种“软硬兼施”的组合拳能否奏效,仍需观察。
欧洲各国应对极右翼的策略并无普适方案。
德国的“防火墙”模式虽面临挑战,但其历史教训决定了妥协空间有限;意奥的合作模式需警惕极右翼渗透体制;瑞典的“影子多数”则需在效率与原则间寻找平衡。
对德国而言,破解困局的关键可能在于重构经济治理共识,通过社会公平政策削弱极右翼的叙事基础。
正如曼海姆研究指出的,民主的韧性不在于排斥异见,而在于以包容的制度回应民众真实需求。
这一课题不仅考验欧洲政治家的智慧,也将深刻影响西方民主的未来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