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主导其境内的安世公司,对中国采取了第二波报复行动,切断了关键的晶圆供应。这被一些媒体形容为荷兰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卡脖子”行为。然而,中国的反应却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不仅没有表现出慌乱,反而显得从容不迫。
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主体更是向客户发出公告,表示库存充足,并且新的国产化产能衔接在即。更引人深思的是,随着中美之间近期出现对话缓和迹象,美国似乎正从这场争端中抽身,留下荷兰和整个欧盟独自面对中国。这场看似是中荷之间的商业纠纷,迅速演变为中国“以一己之力”对抗欧盟27国的地缘经济博弈。
![]()
这整个事件,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国际政治剧,其中充满了误判、博弈与战略转圜。它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所谓的“制裁”与“报复”,其效果往往取决于谁准备得更充分,谁的产业链更具韧性,以及谁更能承受博弈的代价。
荷兰这次出手,不可谓不快。在很多人还没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二波报复已经启动,直接切断了晶圆供应。晶圆是制造芯片的基底,如同建造房屋的地基,这一招看似打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要害上。荷兰可能预期,这一举动即使不能立刻迫使中方让步,至少也会让中国的相关企业陷入短期困境,从而为自己在谈判中赢得筹码。
然而,中国的应对,更像是一面早已准备好的“厚盾”。安世中国迅速发布公告,明确指出已经建立了充足的成品和在制品库存,足以满足客户直到年底甚至更长时间的需求。同时,公司已经启动多套预案,加紧验证新的晶圆产能,目标是实现从明年起的无缝衔接。这短短几句公告,传递出几个关键信息:第一,对于可能的断供,中方早有预料和准备,“囤粮”充足,不怕短期封锁。第二,中国的目标绝非被动应对,而是借此机会加速供应链的国产化替代,实现“坏事变好事”。
这就让荷兰的“快刀”仿佛砍在了钢板上,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助推了中国在半导体材料自主可控道路上的步伐。荷兰的举动,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助攻”,暴露了其对中国产业准备度和战略决心的严重误判。它或许以为这是一场可以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但中国已经为之进行了一场“持久战”的充分准备。
![]()
这场争端中,另一个值得玩味的角色是欧盟。最初,欧盟看似默许了荷兰的行动,在针对中国的问题上,欧盟成员国时常表现出“同气连枝”的姿态。但随着事态发展,特别是当中方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反制手段后,欧盟的态度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欧盟委员会的高级官员公开表示,安世半导体是“事关重大的双边问题”,并承诺愿意协助中荷双方沟通,共同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这种表态,与其说是强势介入支持荷兰,不如说是在“踩刹车”和“打圆场”。为什么欧盟的态度会发生转变?核心在于“代价”。
报道中提到了一个关键细节:安世中国生产的芯片对全球汽车产业至关重要。一家海外本田工厂因此事已导致年产20万辆的工厂停产。汽车产业是德国、法国等欧盟核心国家的经济命脉。当中方的反制措施直接影响到欧洲汽车制造业,导致工厂停产、工人失业时,欧盟27国各自的利益算盘就开始噼啪作响了。荷兰为了迎合某些外部势力或自身短期政治考量而挑起的争端,却要让整个欧盟的支柱产业来承担代价,这显然不是其他26国愿意看到的。于是,“团结”的欧盟内部出现了裂痕,所谓的“以一对二十七”,其实是中国与欧盟整体利益、以及与欧盟内部各国具体利益之间的复杂博弈。当中国的拳头足够硬,硬到让欧盟整体感到疼痛时,其内部的集体行动就难以为继。
![]()
而更让荷兰和欧盟陷入被动的,是美国的动向。报道指出,中美近期进行了会谈,并在一些分歧上达成共识,白宫甚至宣布中国同意对美恢复汽车芯片供货。这意味着,美国可能已经通过与中国的双边沟通,为自己确保了芯片供应安全,从而退出了这场混战。当初或许是美国在背后“煽风点火”,鼓励荷兰对华强硬,但当局势不利于美国利益时,它便迅速调整策略,与中方找到了“默契”。留下的荷兰,则成了孤悬在外的“棋子”,独自面对中国的反制和经济损失。这生动地揭示了国际关系中,大国博弈的残酷性:小国往往成为博弈的筹码,而非棋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