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稀土人才摇篮
——走访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随笔
2025年10月23日
叶建华
说来也巧,对北国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的向往,竟是在南国的红土地上埋下的种子。今年九月,我陪同徐光宪院士的女儿徐放女士,赴位于赣州的江西理工大学参加徐光宪、高小霞院士伉俪雕像的落成典礼。在那片浸润着革命传奇的土地上,我惊讶地得知,“稀土”这个昔日略显冷僻的词汇,已化作无数学子竞相追逐的热点。该校不仅设立了稀土学院,更有以两位先生名字中各一字命名的“霞光班”,新生录取线远超当地一本线数十分,蔚为奇观。也正是在那时,我听闻在“世界稀土之都”的包头,北国的内蒙古科技大学早已播下了相似的种子。这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长,直至此次包头之行,终于破土而出。
2025年10月23日上午,秋日明净的阳光为这座工业城市镀上了一层暖金。经热心的包钢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秀昆牵线搭桥,我们才获得走进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亦称稀土产业学院)的通行证。
途经稀土学院一楼,大厅和走廊的稀土元素扑面而来。稀土元素发现者约翰.加多林、白云鄂博铁矿发现者丁道衡、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每天微笑着迎接一批又一批传承人。稀土产业学院简况、包头与稀土、围绕稀土人才培养成果、航空发动机用稀土轴承钢开发与示范应用、鹿城实验室等展板记录着师生们付出奉献、艰难跋涉和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
![]()
常宏涛教授(左)与叶建华和陈秀昆(右)合影
彭军院长和常宏涛教授在会议室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彭院长气质沉稳,言谈间透着从产业一线带来的务实与远见;常教授则热情洋溢,眸子里闪烁着对稀土事业近乎虔诚的光。当她谈及自己的父亲——一位东北大学的稀土专业老教授、包头稀土研究院老专家,为稀土事业奋斗了一生,赢得桃李满天下,以及自己女承父业的经历时,那种跨越两代人的一往情深,让冰冷的稀土元素瞬间被赋予了温热的传承血脉。说起学院和她的教学成就,她如数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当说起自己荣获的诸多成就时,她非常谦虚地说,自己是沾了稀土的光。
![]()
这是一片怎样的热土啊!作为首批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它绝非象牙塔中孤芳自赏的盆景,而是深深扎根于北方稀土集团这片产业沃土中的栋梁之材。彭院长介绍,学院设有冶金工程、稀土冶金、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四个本科专业,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完备。数字或许是枯燥的,但当它们汇聚成一个群体的奋斗图谱时,便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60人的专任教师队伍,近八成拥有博士学位;五年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重大课题330余项,科研经费高达1.4亿元;授权专利1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千余篇,科技成果转化与奖励不胜枚举……
![]()
这些沉甸甸的成果,并非纸面上的虚文,而是真真切切地服务于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将论文写在了北国的广袤大地上。
座谈间隙,我望向窗外。这片土地之下,蕴藏着享誉世界的白云鄂博矿,那是中国稀土骄傲的源泉。然而,资源的禀赋若无人力的擘画,终究是沉睡的宝藏。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正是这样一座唤醒宝藏、点石成金的“人才摇篮”。它的一端,连接着白云鄂博的丰饶与深邃;另一端,则通向我国未来规划中新材料、新能源的宏伟蓝图。在这里,稀土不再仅仅是元素周期表上那一串串陌生的符号,而是关乎国家安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国之命脉。彭院长从包钢集团到学院的经历,常教授两代人的学术接力,无不印证着“产教融合”已从理念落地为生动的实践,构筑起一条从理论前沿到产业化应用的坚固桥梁。
![]()
离开学院时,北方的秋风已带着些许凛冽,但我的内心却暖意融融。从南国江西赣南的“霞光”普照,到北国内蒙古草原的“稀土”深耕,一幅跨越地理界限、共同支撑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一代代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精神的青年才俊,从这样的学院中走出,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浪潮时,中国在稀土科学与产业上的领先优势必将坚如磐石,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这项基业,也必将如稀土元素自身那般,焕发出恒久而璀璨的光芒。这光芒,是科学理性的冷光,更是理想与热情交织的暖焰,照亮着北国的今天,也预示着制造国之重器,守护民族复兴的明天。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