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说新语》的第 116 则小故事
言语篇第 69 则: 殊胜东山 (他们是谁)
刘真长为丹阳尹,许玄度出都,就刘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许曰:“若保全此处,殊胜东山。”刘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注释】
刘真长:刘惔。
丹阳尹:丹阳的行政长官。丹阳是京都建康的护卫。
许玄度:许询,字玄度,晋高阳北新城 (今河北徐水西) 人。少称神童,长而善属文,与孙绰齐名,并为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与刘惔、王羲之等清谈往返,文字交游,是当时清谈家的领袖之一。好游山水,隐遁不仕。有集,今亡。
出都:到都城。魏晋南北朝文献中习惯用“出都”为赴京都,到京城之意,而非离开京都之意。
东山:在今浙江上虞西南,风景秀美,是谢安隐居优游之地,也成为当时及后来名士向往隐居的地方。
王逸少:王羲之。
“令巢、许遇稷、契”二句:此是王羲之批评二人没有古代贤者隐士之风。巢、许,巢父与许由。稷,后稷,周之始祖,传说曾任尧之农官。契,商之始祖,传说为舜之大臣,助禹治水有功。
【译文】
刘惔任丹阳尹时,许询到京城,到刘惔处住宿。床帐帷幕既新又华丽,饮食丰盛且味美。许询说:“如果能够保全这样的住处,享受这般生活,那就远远胜过在东山隐居的生活了。”刘惔说:“你知道如果吉凶祸福都由人自己来定的话,我怎么能不保全由官职俸禄而得来的这个住处呢?”王羲之当时在座,说:“如果当年的高士巢父、许由遇到稷、契那样的明君,也许不会说出这种话来。”许询和刘惔听了,都面有惭色。
![]()
唐·李公麟《五马图》(体型肥硕,膘肥体壮,眼有神,口微张)
———————————————————— 旧知识与新知识、未来知识的串联: (他们从哪里来)(他们要到哪里去)
一,和今天故事相关的人物、典故
1,刘惔的关键词
汉室后裔、皇室姻亲、清谈、名士、理性、重臣 (丹阳尹)
(德行篇“临终拒祀”,言语篇“朱门蓬户”、“国自有周公”、“金华殿之语”、“天之自高”)
2,许玄度,许珣的关键词
神童、善属文、清谈、名士、隐居不仕,与刘惔、王羲之清谈往来。
3,王羲之的关键词
琅玡王氏、书圣、东床快婿、清谈、名士风流 (雅集主理人) (言语篇“中年伤于哀乐”)
4,谢安和“东山”的典故
谢安“东山再起”,这是一个极具内涵的典故,不仅是谢安个人人生的转折点,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象征“隐逸、蓄势与担当”的文化符号。
出身陈郡谢氏,年轻时有才华、名望高,但他无意官场,选择在会稽东山长期隐居。隐居生活期间,他与王羲之、孙绰、支遁等名士交游,寄情山水,吟诗作文,清谈玄理,教育子弟,过着自由自在的名士生活。 (德行篇“老翁可念”,言语篇“中年伤于哀乐”)
屡征不仕,朝廷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推辞或上任不久就辞官回山。因此当时流传一句话:“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这既是对他才干的赞誉,也反映了他隐居意志的坚定。 (排调篇“谢安在东山”)
直到他四十多岁时,谢氏家族在朝中势力衰退,同时东晋面临外部巨大的军事压力 (前秦苻坚的威胁) ,在家族和国家都需要他的关键时刻,谢安终于决定应征出山,担任大将军桓温的司马,这就是成语 “东山再起” 的由来。
“东山再起”是个文化符号,“东山”也成了隐居的象征。
5,“令巢、许遇稷、契”的典故
巢父、许由是隐士——出世的人。
稷、契是贤臣——入世的人。
关于巢父、许由,我们之前在“王大咨嗟”提过,嵇康被诛,向秀无奈低头做了官,司马昭问他:“听说你有巢父许由那样隐居的理想,为什么会在这里?”向秀回: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巢父、许由”这样的词语和“东山再起”、“东山”一样成了文化符号,在文学作品中是隐居的象征。“稷、契”也如此,是贤臣、出世的文化符号,是贤臣、出世的象征。
![]()
唐·李公麟《五马图》(于阗国凤头骢,耳秀气,戴耳环的胡人)
二,解决了人物和典故的难点,我们开始分析今天的故事。
1,故事前提铺垫
“刘真长为丹阳尹,许玄度出都,就刘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
人物: 丹阳尹刘惔,名士许珣
地点: 刘惔的官邸
情境: 许珣到京都,在刘惔官邸住宿。刘惔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床帷新丽,饮食丰甘”。
这部分平静的铺陈开来,为即将发生的思想交锋搭建了舞台。
2,借助对话,让 情节的层层推进
(1)许曰:“若保全此处,殊胜东山。”
表层意思: 客人名士许珣,被眼前的奢华生活打动,发出了感慨:“如果能长久的保持这样的生活,可比归隐东山强多了。”
(2)刘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
表层意思: 刘惔说:“如果你能明白吉凶祸福只取决于人自身 (而非外在环境或命运) ,我怎么会不保全这里呢?” 他对许珣的感慨,做出了一个士大夫式的、又有点现实主义的回应。是一种 自我辩解,认为只要个人懂得处世之道,保全官位和富贵是可行的。
深层意思: 但现实是,可能并非只由个人来决定,外在环境或者命运也会左右这些啊。暗含着一些对许珣天真想法的轻微反驳。
(3)许珣和刘惔的已经让对话冲突升级,这时王羲之又补了一句:
王逸少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
王羲之当时也在,他说“如果让巢父、许由这样的隐士遇到了稷、契这样的贤臣,他们绝不会说这样的话。”
王羲之的话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 ,如果像巢许这样的隐士遇到稷契那样的贤臣,不会说像许珣那样看到“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而发出羡慕的感慨“比归隐东山”好多了。 第二层意思, 如果稷、契那样的贤臣遇到巢、许这样的隐士,也不会说出“吉凶由人”、“安得不保此”的话。
![]()
唐·李公麟《五马图》(这匹马名字叫“照夜白”,有趣吧?)
(3)再深入分析一下: 王羲之认为隐士不贪恋物质,贤臣不以保物质和位置为做官的目的。
借助王羲之的视角,回过头来看许珣和刘惔的话,结合我们刚刚分析的人物关键词:
许珣:“清谈”、“名士”、“隐居不仕”,刘惔:“清谈”、“名士”、“重臣”。
在王羲之的“肩膀”上,我们发现许珣话的矛盾之处:作为 名士 ,又 隐居不仕 ,本应崇尚清高的隐逸生活,但却 被世俗的富贵所吸引 。这句话也是故事层层递进的“导火索”,打破了平静;
在王羲之的“肩膀”上,我们也发现了刘惔的矛盾之处:作为 清谈、名士、重臣 ,却以 贪恋物质享受、钻营、保全官位 为自己做官的目标,而不是一心为国、有更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从许珣到刘惔,再到王羲之,一层层揭开了彼此的内心世界,也引出了最终的核心议题:仕与隐、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的矛盾。
王羲之一眼就看穿了两人对话下隐藏的精神困境和自我矛盾。 许询作为一个名士,其内心在“隐逸理想”与“物质诱惑”之间的摇摆;而 刘惔作为一个高官,其内心在“贤臣抱负”与“现实享受”之间的自得与辩解。
王羲之用“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这个精妙的历史典故进行类比,将问题的本质从“个人选择”提升到了“人格境界”的高度。真正的理想人格(无论是巢父、许由那样的隐士,还是稷、契那样的贤臣),其精神是纯粹和自洽的,根本不会产生这种庸俗的比较和辩解。他们要么彻底超越物欲,要么一心为国,都不会说出“这里比隐居好”或“我能保全这富贵”这样的话。王羲之评判的已不是二人的“行为”,而是他们“思想”的层次和“精神”的高度。
3,收尾:二人并有愧色
二人听到王羲之鞭辟入里的话,又怎么能不有羞愧之色呢?
![]()
唐·李公麟《五马图》(这匹马叫锦膊骢,八岁,花纹特别)
三,跳出今天的故事,反观自我。
我们对故事的理解到了哪一层?
一层:“床帏新丽,饮食丰甘”
二层:“若保全此处,殊胜东山”
三层:“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不保此”
四层:“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
我们是否也去许珣、刘惔一样面有愧色?
反省现实中的自己,我们对物质、欲望与精神世界的理解又停留在哪一层?
一层:解决温饱、欲望问题,看不到精神世界
二层:温饱、欲望有所满足,不需要考虑,精神世界空虚
三层:物质、欲望非常满足,精神世界正在探索中。
如果以上两个问题,你都到了最高层,恭喜你,到了王羲之的境界,体会到了魏晋高级士族的精神体验,但也可能和王羲之一样虽然有清醒的认识,但依然为物质、欲望和精神世界而左右,否则也不会有王羲之和王湛的孙子王述的八卦故事流传于世了。
如果以上两个问题,你没有到最高层,通过王羲之的鞭辟入里,可以深刻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精神困境和自我矛盾:像许询一样,内心在“隐逸理想”与“物质诱惑”之间的摇摆;像刘惔这种高官一样,内心在“贤臣抱负”与“现实享受”之间的自得与辩解。
当在古人的故事里,高阶、高认知的王羲之的点拨下,我们把自己纠结的点和矛盾的状态分析透彻,把每一种情绪、欲望、困惑都找到了名字来描述,我们的心也就安了。这也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解救自己的方法。
《资治通鉴》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放眼留存于世的古文,又何尝不是呢?虽有一些局限,但其中的道理和智慧同样启发人思考,适用于我们现代的中国人。
题外话:王羲之这么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的“批评”人,许珣和刘惔不生气吗?从注释和我们从前所学的故事,可以了解魏晋那个时代名士清谈的状态,在他们的游戏规则里,这是高级的“得罪”,崇尚“真理越辩越明”、价值“真率”高于“客套”,品评人物是常态,他们三人互相品评也是常态。这类似西方的苏格拉底:通过诘问揭示矛盾,追求精神的最高境界。你有没有这样的挚友?有的话,要好好珍惜,没有的话,慢慢找,也记得告诉自己随缘哈。
周末还有大半天,祝愉快!
![]()
唐·李公麟《五马图》
(以上图均来自网络,仅供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联想即删)
——————可不看分界线——————
(注:个人的思考,突发奇想,收不住,写完了觉得有点无关,但又舍不得删,就做个分界线吧。分界线以上三段为重新写的第二个结尾,分界线以下为今天早上写的第一个结尾)
类似佛家:人生皆为贪嗔痴而苦,你的言谈举止是贪嗔痴的哪一种?佛家说这种不对(前提),要脱离苦海,就要戒是哪一种就戒哪一种(结论),你信了前提(认知改变),就跟着做后面的结论(行为),因为是佛,是高阶的认知,是大智慧之人,所以你无比坚信,所以你的行为做到了戒贪嗔痴,你的世界也就平和了。
类似道家,尊从内心,遵从道,顺其自然,无用即是有用,无论做哪种都是对的,所以内心世界自然也平和了。
类似看历史、看名著、看各种人生样板的电影电视戏剧,无数种人生案例都有例可寻,我们只是众多中的一种,甚至不知名、不记名、没有名,但我们依然活着,也平和了。
万事万物,道理相通,只是用了不同的名词、逻辑来解释同一件事而已。东方文化,例如儒道释,都阐释得比较模糊;西方文化,工业文明的累积之下,思维偏重清晰明了、数据可证可知。
我们寻求各种问题的捷径,自然看到1+1=2这么直观直接的类型是最好的,何况我们依然处于工业文明时代,很难跳出这个时代的圈子。而再看东方文化,需要花时间、费脑细胞的中庸、不可说等等的大智慧,谁又能愿意花时间去看、去理解、去懂得呢。
幸运的是,无论是信息资源的丰富和共享,还是获得信息的低成本和快速,都让我们有机会接触魏晋时代高级士族的信息资源,从而感受到他们的物质精神世界,甚至比他们还优越,可以看到西方关于同一问题不同方式的表达。这也是身处清末旧有文化思想破灭、西方文化思想疯狂涌入并与之冲突融合、东方文化开始自我反省与反扑的余波阶段的我们的幸运吧。此时,我才真正明白吕世浩老师所说的:我们的思想还处于一个不稳定、充满变数的时代。这句话非常准确、清晰和醒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