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本科生满街走,研究生多如狗”从戏谑调侃变为部分职场的真实写照,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焦虑已不再是个体困境,而是折射出文凭价值加速缩水的时代命题。曾经被视为“阶层通行证”的学历,正逐渐褪去光环,在供需失衡与能力错配的双重挤压下,陷入“贬值加速度”的怪圈。
![]()
文凭贬值的背后,是一场悄然失衡的人才供需博弈。高校扩招带来的“学历通胀”肉眼可见:近十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631万飙升至千万级别,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翻番,大量同质化的学历证书涌入就业市场。当企业招聘门槛从“本科”悄然抬升至“硕士”,当“985/211”成为筛选简历的第一道隐形关卡,普通院校毕业生手中的文凭,如同过度发行的货币,购买力自然大幅下滑。某互联网公司HR曾透露,“一份运营岗简历池里,硕士生占比超60%,本科生连初筛都难通过”,这种“学历内卷”直接稀释了文凭的核心价值。
而“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更暴露了文凭与能力的严重脱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让很多学生陷入“纸面学历”的陷阱:四年课堂学习侧重理论灌输,缺乏与职场对接的实践技能训练,导致学生走出校门时,既无行业所需的硬技能,也无解决实际问题的软能力。某调研显示,超70%的企业认为“应届生最欠缺的是岗位适配能力”,不少学生手持光鲜文凭,却连基础的Excel数据处理、商务文案撰写都难以胜任。当文凭无法证明能力,企业自然会对学历“祛魅”,转而更看重实习经历、项目成果等“硬通货”,进一步加速了单纯文凭的贬值。
更值得警惕的是,文凭贬值正在引发恶性循环。为了规避失业风险,大量本科生选择“考研逃避就业”,导致研究生学历进一步“通胀”;部分学生为追求“高学历标签”,盲目报考热门专业,忽视个人兴趣与市场需求,最终陷入“读研三年,毕业仍失业”的困境。这种“学历军备竞赛”不仅浪费个人时间与家庭成本,更让文凭陷入“越贬值越追逐,越追逐越贬值”的怪圈,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浪费。
破解文凭贬值与毕业失业的困局,需要高校、学生与社会的共同破局。高校应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惯性,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出更多“订单式”人才培养项目,让文凭真正与能力挂钩;学生需摒弃“唯学历论”,在大学期间主动积累实践经验,打造“学历+技能”的双重竞争力;社会也应建立更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减少对文凭的过度依赖,让不同能力、不同领域的人才都能找到价值出口。只有当文凭回归“能力证明”的本质,而非“身份象征”的噱头,才能让大学生走出失业焦虑,让学历价值真正回归理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