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生才4900,博士要5000
2025年上海交大本科招生4995人,而2026年博士招生简章显示,要招5000名博士。
![]()
数据显示,从2020年的2500人,到2025年的4000人,再到2026年的5000人,5年来上海交大的博士生招生规模实现了翻一番。
有人发出灵魂拷问:
相比起博士生规模翻一番,就业岗位有没有翻一番?
这样的拷问还是把学历与上班划上了等号,高学历就是为了好工作。
其实不然,你听我编,如果博士生不上班不就行了嘛。
不上班干嘛去呀?
搞科研嘛,这不就跳出了庸俗的价值观了嘛。
重点大学都在转型研究型大学,研究研究,博士研究生,这就对上号了,要搞研究型大学,就是应该研究生比本科生多,才正常。
以后评判一所高校是不是研究型大学,看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人数对比就行了。
凡是本科生比研究生多的,一律按技校处理。
2.为啥要招这么多博士
严肃回答,为啥要招这么多博士?
可能的原因如下:
第一、高校的师资力量冗余、学科建设冗余,再不多招一些博士生进来,博导们没有用武之地,显然不利于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一所重点大学的博士生人数也是评判其科研能力的直接证据,先别说研究质量,咱们就说研究生数量,你就说这个数量多不多吧?
第二、庸俗的就业论。有人打了个比方说二十年前,专科就能就业;十五年前,本科就能就业;十年前,硕士就能就业;现在,博士才可能就业。这当然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因为现在博士也不是百分百好就业。正因如此,先给它卷上,反正现在毕业了也不好就业,还不如搞个博士读读,再躲几年清闲,毕业时咋办?毕业时没准儿情况就好了。不好咋办?那不是还有博士后吗?就怕你不学,想学你就有上不完的学。
第三、学生就是钱。博士生越多,申报研究项目就越有底气,项目就相当于是老师的工作嘛,有项目才有钱拿,谁的钱?国外是企业赞助的钱、实验室的钱,咱们有机制优势,都是国家拨付的研究经费。但是这些经费有多少能给到博士生手里呢?一要看博导有没有良心,二你一个学生要那么多钱干嘛……
3.博士多了会怎么样
很多人看到明年要5000人,后年怕不会要6000人。
说实话,跟普通人没关系。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读博士,因为你首先需要是个硕士,就算本科直博,那你首先需要是个大学本科生,上海交大的本科生。
这一关就刷掉了很多人对不。
你看,就像大学扩招喊了这么多年,上大学基本上有手就行,但其实还是有很多人连个最破的大学都没读过。
倒不是说这些年的年轻人不爱上大学,而是扩招前没上过大学的存量人口太多了。
这么一弄,大学生比例就下来了,基数太大了。
就算现在的年轻人读大学容易,但是要考进上海交大这样的名校,还是不容易。
所以尽管上海交大每年的博士生招录人数火箭蹿升,大多数社会人也只有说三道四的份儿。
但我们这些没读过博士的人还是很关心,因为学历爆炸这个东西在东亚社会里早些年已经上演过了,日本嘛,他们也扩招过,还有不少社会学者专门研究过那些扩招的博士生后来怎么样了。
![]()
1991年起,日本基于“科学立国”与产业转型预期,启动“研究院倍增计划”等,鼓励高校扩招硕士与博士,以储备科技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博士在读人数从1991年约4万人增至2003年超过10万人。
2000年后,日本半导体等产业受挫、科研机构法人化改革(1999年启动)、政府科研经费收紧(2002年起),高校与科研机构同步缩减编制,就业市场持续低迷。
科研机构法人化就类似于咱们曾经的国企改制,原先由国家拨款的单位改成个人自负盈亏、政府不拨款了。于是就不养闲人了,大批博士生被裁员优化,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形势。
过去这二十多年,终于熬了过来,现在日本年轻人又容易找工作了。
因为年轻人很少了,这几十年他们都不生孩子了。
还是物以稀为贵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