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啊,在咱们中国历史上可是个响当当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长河,从老早以前的部落联盟,一直到后来建立王朝,在东北亚的舞台上,那可是一直都挺重要的角色。
![]()
他们这个民族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是跟周围别的族群打来打去、慢慢融合才变成现在这样的。
最早他们的祖先,从松嫩平原一直走到黑龙江流域,从山里靠打猎、捕鱼为生的小部落,最后居然能跟中原的王朝掰手腕了。
你想啊,从远古到元朝,捋一捋他们的发展,不光能看到东北亚各族怎么互动,更能明白为啥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不是单一的,是好多民族凑一块儿才这么丰富。
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东北亚那地方就有个叫“秽貊”的古老族群。
这族群是由“秽”和“貊”两大支系凑一块儿的,一开始住在辽西到辽东那片气候暖和的地方,因为离燕国近,受中原文化影响也早。
后来到了战国,燕国的势力往北边扩张,秽貊人没办法,就往松花江和辽河中间的地带挪。
那地方水土好,慢慢就发展出又种地又养牲口的生活方式。
考古上也发现了证据,比如在农安附近有个“扶余古城遗址”,挖出了青铜剑、陶罐和铁农具,这正好跟《后汉书》里说的“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对上了。
这扶余国就是秽貊分化出来的,因为那地方土地肥沃,能种各种粮食,到了西汉的时候,已经有三万多户人家,成了大部落联盟,他们的都城“秽城”(现在吉林四平那),当时可是东北最大的聚居地。
![]()
扶余人特别会养猪,甚至有学者猜,“秽”这个字在古汉语里可能跟“豸”(就是动物的“豸”)有关,正好对应他们养猪的生活习惯,这跟后来女真族“喜欢养猪,吃猪肉、穿猪皮”的习惯,还挺像的,有点意思。
跟扶余国同时期的,还有个从扶余分出来的高句丽。
公元37年的时候,扶余国的一个王子叫朱蒙,因为在宫里争权夺利失败,逃到了汉朝的高句丽县(现在辽宁新宾那),在那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后来就叫“高句骊”,慢慢就强大起来了。
这个王国以鸭绿江中游为中心,跟汉朝的“汉四郡”打来打去,地盘越扩越大,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已经把辽东半岛都占了,势力还伸到了朝鲜半岛。
考古学家在集安发现了“好太王碑”,上面详细写着高句丽第十九代王谈德(就是好太王)打百济、灭新罗的战功,碑上写“扫荡百济,吞灭新罗”,正好对上他“北讨契丹,南征百济”的扩张路线。
有意思的是,高句丽在文化上特别像中原,不光用汉字,还建了“太学”教儒家经典,他们墓里的壁画有“农作图”“出行图”,能看出来中原文化对他们生活影响特别深。
![]()
到了668年,唐朝联合新罗把高句丽给灭了。
高句丽的老百姓,有的就融入了汉族,有的成了新罗的属民,还有一部分被渤海国收了,成了肃慎系民族的新成员。
肃慎系民族算是女真的直接祖先,在历史文献里有不少记载。
最早在《竹书纪年》《左传》这些书里,就提到过“肃慎氏来朝”,把他们当成中原王朝的“北土”属民。
不过考古学家说,先秦文献里的“肃慎”,其实更像是对东北特别远的地方那些部落的统称,一直到两汉魏晋的时候,“挹娄”这个名字才开始常见。
《晋书》里写挹娄人“头发都编起来,喜欢养猪,穿猪皮,冬天还拿猪油抹身子”,这跟后来女真族的习惯简直一模一样。
在黑龙江阿城的红旗沟遗址里,考古人员发现了挹娄人的墓葬,里面有桦树皮做的箭袋(箭筒)、骨头做的鱼叉,还有碳化的小米粒,这就证明他们确实是住在山里,靠打猎、捕鱼为生,也种点地。
![]()
南北朝的时候,“勿吉”就慢慢代替“挹娄”成了主流称呼。
《魏书》里说他们“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首领,不统一”,分成七个部落,其中“黑水部”和“粟末部”最厉害。
到了隋唐,“靺鞨”这个名字更普遍了,《新唐书》说他们“分成几十个部落,每个部落自己管自己”。
这几十个部落里,黑水靺鞨“东边靠海,西边归突厥管”,主要靠打猎、捕鱼;粟末靺鞨因为离高丽近,接触中原文明也早。
698年,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在天门岭打了一仗,打败了唐朝军队,在牡丹江流域建了个“震国”。
到了713年,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正式叫“渤海国”。
这个后来被叫做“海东盛国”的政权,在政治上学中原制度,设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地盘包括现在的吉林、黑龙江,还有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经济上推广中原的庄稼,在和龙龙海遗址出土了铁农具和碳化的水稻,说明他们农业水平跟中原差不多了;文化上还跟日本、新罗经常来往,日本遣唐使都去过渤海好几次,学儒家经典和手艺。
“海东盛国”这个名声,就是因为他们跟唐朝关系好,像一家人一样,所以叫“车书本一家”。
926年,辽国把渤海国给灭了,把渤海人都编了户籍,同时把靺鞨人改叫“女真”(其实是“朱理真”的音变)。
辽国对女真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辽东半岛和松花江上游的女真叫“熟女真”,让他们跟汉族住一块儿,学种地;住在黑龙江流域的“生女真”就保持部落制度,辽国靠“捺钵制度”(就是皇帝春天的行宫)来让他们朝贡,每年春天在长春州(现在吉林前郭尔罗斯)围猎的时候,逼着生女真献上海东青这些贡品。
![]()
这种欺负人的政策让生女真很不满,其中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的带领下慢慢强大起来。
这个完颜部特别会打铁,还学会了高丽传过来的“好铠甲”锻造技术,到了1114年的出河店之战,他们用少的兵力打败了辽国70万大军,第二年阿骨打就称帝,建立了金国。
金国建立之后,推行“猛安谋克”制度,把女真人和渤海人都编进又能打仗又能种地的组织里,平时种地,打仗当兵。
同时金国也学中原文化,后来迁都到燕京(现在北京),好多女真贵族就搬到中原住,跟汉人结婚,用汉姓,到了元朝的时候,他们就被统称为“汉人”了。
不过留在东北的女真部落也没闲着。
元朝把他们分成“女直”“水达达”等部,设了五个军民万户府来管。
其中斡朵怜万户府(现在黑龙江依兰)的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带着部往下迁,最后在1403年被明朝封为“建州卫指挥使”,他就是后来清朝爱新觉罗家族的老祖宗。
![]()
从秽貊到女真,他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东北亚各个民族互相交流、融合的一个缩影。
不管是扶余跟中原的经济往来,高句丽跟唐朝的文化影响,还是渤海国“海东盛国”的气派,还有金国、元朝对女真的管理和南迁,都在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包容。
就像女真族从山里打猎的部落,变成统治王朝,最后融入咱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他们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文明交流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