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是旧时生活中的常见设施。有些规模较大或者特点突出的水井,同时还具有“地标”意义,从而演变为地名、村名。在胶东半岛南部的乳山市地界上,就有一个以“水井”为名的村庄。
这个水井村地处202省道(威青公路)沿线(北侧),属大孤山镇管辖。此前笔者去往大孤山镇时,从该村路过,见到写有“水井”大字的村名石碑,颇感兴趣,就随手拍了几张图片。
![]()
![]()
归来之后,通过查询史志资料,笔者对水井村的历史有了初步了解。按照《乳山市志》等资料的记载,明代一支丛姓人从文登迁此建村,因此地井水甘冽,清澈有名,就将村庄命名为“水井”,此后,崔、仇等姓氏也相继迁入,本世纪初时统计全村有400多户,规模较大。
由于只是匆匆路过,并没有进村详细探访,因此笔者没有立即将以上信息整理成文,而是暂且搁置。直到前几天翻阅另外一份史料时,才又想起这个水井村。
这份史料,即清光绪版《海阳县续志》。笔者当时正在翻阅县志中的地图,目光忽然扫到图中右侧(对应实际方位为东方)的三个小字,只见上面写的是:“水井子”。这个地点标注在夏村(现乳山市区)以东,结合方位和名称可以判断,其所对应的就是现在的水井村(注:现乳山市的夏村、乳山寨、乳山口、海阳所、白沙滩等乡镇在清代中后期及民国中前期属海阳县管辖)。
![]()
(▲清代海阳县志中标注的水井子和交界碑)
老县志中的地图,往往相对粗略,标注的村庄数量较少。那么,水井村为何能得到县志的青睐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找。从地图上顺着“水井子”的位置向附近看,还可以看到这样两处标注——一处标注写的是“交界碑”,另一处标注写的是“赴文登大路”。
由此来看,水井村主要是因为区位特殊才会被专门画在老地图当中。这种特殊区位一方面表现在其地处大路沿线(过去的官道,如今的公路),另一方面表现在其附近有“交界碑”。
根据清光绪年间的时代背景可知,这里提到的“交界碑”,具体是老海阳县与宁海州(民国时的老牟平县)之间的界碑。追溯历史,雍正年间,大嵩卫裁卫设海阳县。新设的海阳县,共辖嵩山、行村、林寺、乳山四乡。其中前三乡是从莱阳县划入,乳山乡则是以莱阳县的青山乡同宁海州交换而来。上述区划调整之后,位于乳山乡东部的水井村,就成为了海阳县与宁海州之间的分界点之一。推测是由于这里有大路经过,两地官方就在此专门设立了界碑。(注:类似的情况还有烟台市莱山区的界牌村,该村旧时位于宁海州和福山县的交界处,两地在附近立有界碑界牌,该村因此得名。)
![]()
(▲如今水井村的位置示意)
而详细查询海阳与牟平旧时的村落归属,也可佐证上述推断。根据记载,水井村旧时属海阳县乳山乡龙山社管辖;该村以东不远的西林家、东林家即宁海州(牟平县)的辖区。
从逻辑上分析,县志所说的界碑,就应在水井村与东西林家村之间的大路旁边。但经过历史的变迁,它应该已难寻旧貌。如果有当地的朋友了解其详细情况,欢迎留言补充介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