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世界贸易的最大贡献就是打破了商品的价格垄断。按道理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今却出现了一个看似违背常理的现实,那就是国外市场反而更排斥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
就拿我们引以为傲的新能源汽车来说,正常逻辑下,我们的新能源车不但更智能,续航里程也比他们高,最关键的是价格还便宜,几乎是碾压欧美传统汽车的存在。按道理说,在全球卖爆应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欧美国家却开始不断搞事情,因为他们也开始担心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会不会对他们的传统汽车产业产生冲击。
然而,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受到重创,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而就业作为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他们肯定会优先保护本土企业。
回顾中国制造业的奋斗历史,其实我们刚开始也是这么做的。为了防止国外汽车品牌的倾销,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汽车进口关税大约在200%左右。西方汽车品牌为了拓展市场,只能采用以技术换市场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直到我们掌握了更为先进的工业技术之后,最终在2006年,汽车关税才定格在25%左右。
在过去的20年里,中欧的汽车贸易虽然偶尔产生摩擦,但彼此的利益还能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但是这几年随着中国车企的技术发展,确实让欧洲的汽车产业感受到了威胁。为了防止产业工人的大规模失业,中国车企想要进入欧洲市场,要么多加关税,保护本土车企;要么来本地建厂,提供就业岗位。其实这种做法和以前的中国一样,也是在用技术换市场,无非这次是彼此的角色互换了而已。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未来的中国制造业必然会走出国门,在海外建厂。然而,对于中国本土而言,如何把赚取的利润带回国内,并反哺本国的服务业,这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考验。
然而,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走向全球,当我们开始享受其他国家人口红利的同时,国内消费市场的承接能力就会显得尤其重要,而消费的承接体量取决于内需的消化能力。在以往的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在国际市场取得了绝对的成本优势,最终使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虽然我们通过扶持或补贴,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壁垒,将垄断市场变成了如今的自由市场,但是原本几千万的产品,我们的售价却只有几百万甚至几十万,导致突破前和突破后,工人的待遇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然而,我们的国货之所以卖不上高价,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太廉价。虽然劳动法早在1995年就规定了双休制,但是30年过去了,很多企业依然没有全面落实,反而996和007成为了职场常态。有些企业甚至连社保都不舍得给员工买,导致居民既缺乏消费能力,又没有消费时间。
然而,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经济个体,即便我们能吃苦,愿意充当世界工厂,别的国家也不一定会愿意,因为别人也会考虑本国的经济发展。如果我们把所有商品都生产了,那其他国家的就业又该怎么办?
所以想要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经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本身的分配问题。因为贸易的本质就是互通有无,说白了就是你的商品能卖得出去,别国的产品也能进得来。卖得出去,需要我们的商品物美价廉;进得来,需要居民具备足够的消费能力,而单方面输出并不是正常的国际贸易。
因此,一个国家的文明高度并不完全取决于高科技,更在于居民的消费能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