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九月初九四不做,诸事顺遂人长寿”,九月九重阳节,老传统别丢
你知道吗?古人过重阳不仅要登高、插茱萸,还要喝一种“辟邪酒”,吃一块能“长寿”的糕点——这些藏在传统里的温暖仪式,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叫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九九重阳等等。发展到现代,已经成为我国年长者的专属节日“老年节”。
![]()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为啥叫“重阳”不叫“重九”呢?
在《易经》里,古人早就把数字分了阴阳了,规定单数的是“阳”,双数的是“阴”,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月初九,俩“九”凑一块儿,全是阳数,“重阳”这名字就这么来的。
有人说,重阳节是汉朝才开始有的节日,实际上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重阳节的雏形了。那时候的古人特别崇拜天象,会跟着节气、星宿的变化安排日常个农事活动。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普及,直到西汉,才慢慢变成大家都知道的节日,算下来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古代时的农历九月正好是庄稼收割完、粮食满仓的季节,古人不会先自己享用,而是要举行祭祀活动来“答谢”。
一边祭天,感谢老天爷给的好收成;一边祭祖,感恩老祖宗的保佑。说白了,最早的重阳节,其实是个“丰收感恩宴”,满满的烟火气。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重阳节也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在旧时民间有“九月初九四不做,诸事顺遂人长寿”的说法,那么,是指是哪4不做呢?下面来了解一下,老传统别丢!
![]()
一、重阳节这天夫妻不宜同房
老话说“过了重阳节,夫妻各自歇”,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意思是说,过了重阳节之后,夫妻不再同房而寝,要分开休息。
大致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因为古人认为重阳节是阳数之巅峰,过后则转为阴数,此时行房会破坏阴阳平衡。要知道,古人是非常重视繁衍后代这件事的,对繁衍的环境也非常看重,重阳节这天是两个“老阳”相遇,阴和阳在一起,不是很合适,有可能不利于子孙后的繁衍生息。
一方面,重阳节前后,秋收(如水稻、玉米等)和冬种(如小麦)已基本完成,农事活动减少,人们进入农闲期。因此,经过春耕夏耘秋收的劳累,夫妻分开休息有助于恢复体力,符合古人“顺天时而作息”的观念。
![]()
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基于古代民俗来说,我们作为了解即可,不是说非得去照做。
二、按传统重阳节女儿不回娘家
种说法和古代时人们的观念有关,在古代的时候,女性出嫁后就被视为“夫家的人”了,要承担侍奉公婆、操持夫家事务的责任。
而重阳节这天是古人非常重视的日子,核心内容与“敬老”有关。古人认为这天的孝心应优先献给夫家的老人(公婆),如果回娘家给自家父母尽孝,会被解读为“顾娘家、忘夫家”,甚至扣上“不孝公婆”的帽子。当然,这种观念也和古代“女性地位”相对低有关。
当然,现代不同了,男女平等,早已没有“重阳不回娘家”的这种说法了,反而很多地方流行“重阳接娘家父母过节”的做法。所以,古代民俗了解即可,重在文化传承,别弄丢了!
![]()
三、不说重阳节快乐
按民间的说法,重阳节和端午节一样,都有祭祀祖先的习俗。并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敬老”。所以,人们认为重阳节不说“重阳节快乐”,因为重阳代表着阳气已老,即将入土了,说“重阳安康”更合适。
四、不送菊花
这个说法,可能是人们认为菊花常用来悼亡的场景,实际上我们送人的菊花并非用于悼亡的素色,但怕别人误会,还是不送为好。
实际上,古人九月搞祈福仪式,是盼“辞旧迎新”,重阳节给老人祝寿、说安康,本就是传统祝福,不要太被老观念束缚。
以上这些都是旧时民间老习俗了,分享出来主要是作为一种旧时民间文化流传,别弄丢了,不是让谁去照做的,这点要清楚!
您还知道哪些重阳节习俗和讲究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