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改造阶段。原以国防工业为主的三线企业面临军品任务锐减、生产任务不足、生产线闲置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型。一场涉及到2000多家三线军工企业的“军转民”的大规模调整,在三线地区悄悄展开了。首先转型的当属小三线军工企业,在走向市场之初,前途渺茫,任重道远......
一、深山里的军工岁月:连胜机械厂的前世今生
1965 年,在三线建设“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战略号召下,国营连胜机械厂(代号 9396 厂)正式启动筹建工作。同年9月,华东局计委与国防工办共同批准了该厂的设计任务书,该厂的筹建得到了上海市轻工局的全力支持,其中,上海自行车三厂、上海自行车链条厂及上海制笔机械厂等单位肩负起了产品试制与包建的重任。1966年9月,国营连胜机械厂(以下简称连胜厂)主体厂房在江西省安福县彭坊乡陈山村拔地而起。这片占地 1500 亩的深山沟谷,成为了来自上海、江苏等地援建职工的奋斗热土。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远离家乡,扎根深山,只为在这片土地上搭建起军工生产的基地。
工厂实行军事化管理,这不仅体现在生产任务的严格执行上,还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配套建设的子弟学校,为职工子女提供教育机会,让他们在深山里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托儿所则解决了职工们的后顾之忧,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这些生活设施的建设,让职工们在深山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形成了自成一体的 “小社会”。
在那个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建设工厂的难度可想而知。职工们住的是简易的工棚,吃的是简单的饭菜,但他们毫无怨言,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国家的忠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用双手开山辟路、搭建厂房、安装设备,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连胜机械厂建设起来,为国防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使用的56-1轻机枪
作为装备步兵营连级火力的小三线厂,连胜厂肩负着重要使命,生产 56-1 式班用轻机枪等武器。这种轻机枪具有诸多优势,它携带轻便,士兵们可以轻松地在战场上移动和操作;命中率高,能够精准地打击目标;耐久性强,可在零下 52℃严寒、沙漠等极端环境下稳定射击。
在生产过程中,军工人秉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技艺,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他们深知,这些武器将被送往边疆,成为守护祖国的重要力量,因此绝不能有丝毫马虎。从原材料的筛选到零部件的加工,从组装调试到最后的检验,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工人们的心血和汗水。
56-1 式班用轻机枪累计生产数十万挺,它们被源源不断地运往边疆,成为守护边疆的 “钢铁卫士”。在中苏边界冲突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重大战役中,都能看到 56-1 式班用轻机枪的身影。它的强大火力,为我军在战场上赢得了优势,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安全。
二、转型之路:从 “枪杆子” 到 “车轮子” 的突围
1980 年,随着改革开放,国家提出 “军民结合” 政策,这一政策如同一盏明灯,为连胜厂照亮了新的发展道路。在那个时代,民用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而军工企业由于国防需求的调整,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连胜厂的决策层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市场变化,他们深知,企业要想在新时代继续发展,就必须做出改变。
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决策层将目光投向了民用自行车市场。当时,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行车的品质和款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连胜厂建厂是由凭借多年在军工制造领域积累的精密加工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管控经验,有信心在自行车生产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于是,在 1980 年,工厂正式启动自行车研发项目,开始了从武器生产到民用产品制造的艰难转型。
为了更好地发展自行车业务,连胜厂迁至弋阳县,并与信江化工厂合并,更名为 “连胜自行车厂”。这次搬迁和合并,为企业带来了新的资源和发展机遇,工厂全身心地投入到自行车的生产中。其实早在1978年,连胜厂便开始了自行车车架、车把等关键零部件。1979年,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连胜厂成功推出了26英寸和28英寸系列的11款自行车,并命名为“双凤”。然而,“双凤”商标并未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批准,因此,连胜厂后续选择注册了“飞鱼”牌,继续创造着自行车制造的传奇。
 ![]()
飞鱼自行车的研制和诞生,得到了原上海包建单位——上海自行车三厂的大力扶持。作为知名的自行车制造企业,曾与永久齐名,其生产的凤凰自行车享誉国际。在连胜厂的生产过程中,上海自行车三厂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使得首批飞鱼牌自行车能够顺利组装完成。这种深厚的合作关系,为飞鱼自行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之飞鱼牌自行车采用了军工级的材质和工艺标准,保证了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外观设计上,飞鱼自行车紧跟时代潮流,采用了时尚的色彩搭配和流畅的线条设计,与传统的自行车相比,更加美观大方。
这些优势使得飞鱼自行车一经推出,便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江西本土首个自主研发的自行车品牌,填补了省内空白。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自行车实用性的需求,还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象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
三、飞鱼跃龙门:一个国民品牌的崛起与闪耀
1984 年,对于飞鱼自行车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它凭借 “军工品质 + 亲民价格” 的双重优势,在竞争激烈的自行车市场中脱颖而出,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飞鱼自行车的军工品质,是其在市场上立足的根本。多年的军工生产经验,让连胜自行车厂在生产工艺和质量把控上有着严格的标准。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每一个零部件的加工,再到整车的组装,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打磨。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使得飞鱼自行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而亲民的价格则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快乐。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但价格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飞鱼自行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它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让普通家庭也能够轻松购买,满足了人们对自行车的需求。
 ![]()
凭借着这些优势,飞鱼自行车迅速风靡全国,产品畅销全国 28 个省市,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不仅如此,它还远销东南亚市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自行车的品质和魅力。在当时,年销量突破 60 万辆,产值近 1.5 亿元的成绩,让飞鱼自行车成为了中国自行车市场的 “黑马”,也让连胜自行车厂成为了当地的纳税大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时的自行车市场,凤凰、永久等老牌劲旅凭借着多年的品牌积累和市场份额,占据着主导地位。飞鱼自行车作为一个新兴品牌,要想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须不断创新,寻找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连胜自行车厂深知创新的重要性,他们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多种型号的自行车,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经典的 28 式载重自行车,到轻便的 26 式女式车型,再到适合儿童骑行的小尺寸车型,飞鱼自行车覆盖了全年龄段的用户群体。无论是上班族、学生还是家庭主妇,都能在飞鱼自行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款式。
除了车型的创新,工厂还在工艺上不断改进。他们引入了先进的电镀、烤漆工艺,使车身色彩鲜艳且不易锈蚀。电镀工艺让自行车的零部件表面更加光滑,不仅提高了美观度,还增强了防锈性能;烤漆工艺则使车身的颜色更加饱满、持久,即使长时间使用,也能保持亮丽如新。这些工艺的应用,让飞鱼自行车在外观上更加出众,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凭借着过硬的品质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飞鱼自行车在市场竞争中逐渐站稳了脚跟。它多次荣获行业奖项,被誉为“江西的一枝花”和“江南的小凤凰”,这些荣誉不仅是对飞鱼自行车品质的认可,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全国自行车行业中,飞鱼自行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奠定了一席之地,成为了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四、繁华落尽:转型终章与时代回响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进入 90 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国企改革也在稳步推进,这给飞鱼自行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地区的自行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企业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原材料和技术资源;灵活的市场机制,让它们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生产策略;大规模的生产模式,使它们能够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些优势的加持下,沿海自行车企业迅速抢占市场份额,飞鱼自行车曾经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殆尽。
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自行车行业的新兴力量。在这样的市场趋势下,飞鱼自行车却未能及时跟上电动自行车兴起的浪潮,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传统自行车的生产上。产品线的更新滞后,使得飞鱼自行车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销量开始下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自身发展滞后的双重压力下,连胜自行车厂的经营状况逐渐恶化。到了 2000 年,工厂因资不抵债,最终宣告破产。曾经风靡一时的飞鱼品牌,也随之落幕,成为了三线厂转型潮中的一个缩影。它的消失,让人感到惋惜,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和企业转型的艰难。
 ![]()
飞鱼片牌26/28自行车
虽然飞鱼自行车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它所承载的三线精神却永远不会褪色。那些曾经在深山里默默奉献青春的建设者们,他们远离家乡,来到这片荒山野岭,用自己的双手缔造了一个工业奇迹。他们住的是简陋的宿舍,吃的是简单的饭菜,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们毫无怨言,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军工到民品的转型实践,更是展现了国企在时代浪潮中的担当与探索。在面临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时,连胜厂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求转型之路。他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成功研发出飞鱼自行车,并将其打造成了一个知名品牌。虽然最终未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但他们的努力和尝试,为后来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如今,当我们走进连胜厂的旧址,那些斑驳的厂房、陈旧的设备,依然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但那段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的历史,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三线精神也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岁月留痕,传奇永不褪色
从造机枪到造自行车,国营连胜机械厂的转型史,是三线建设波澜壮阔的一角,更是中国工业在时代变迁中奋勇前行的见证。飞鱼自行车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其背后的拼搏精神、创新勇气和家国担当,如同陈山沟的潺潺流水,永远流淌在一代人的记忆里,成为中国制造业砥砺前行的一个精神坐标。
(撰文|龙山 图片|网络 编辑|龙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