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理论考试在紧张氛围中落幕,50个直接保送清北的国家集训队名额悬念即将随着实验考试的结束揭晓。而且,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理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也公布了。
回溯上一届赛事,2024年第38届CChO决赛于中山大学收官,608位选手角逐出的奖项格局清晰展现了全国化学竞赛的区域实力分布。
在50人组成的国家集训队中,广东以10人占据两成席位,高居全国首位,其中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独占3人,成为全国中学中的最大赢家。
四川与浙江各有7人入选,形成第二梯队,重庆以5人紧随其后,江苏、湖北则各有4人跻身集训队,北京、湖南等省份各获2个名额,陕西、河北各有1人入选。
![]()
金牌争夺中,浙江以25枚金牌断层领跑,连续四年蝉联金牌数全国第一,近五年累计金牌数突破100枚,12.1%的金牌率同样位居榜首。广东以19枚金牌位列第二,9.2%的金牌率彰显强劲实力,深圳中学单校斩获7金,成为省内金牌贡献主力。
江苏获得10枚金牌,同时摘得16枚银牌,展现出均衡的竞技水平,四川以8.7% 的金牌率位列第三,重庆则以7.7%的金牌率跻身四强。
本届赛事共产生204枚金牌、233枚银牌、151枚铜牌及20个优胜奖,奖牌分布呈现“强省集中、梯队分明”的特征,传统竞赛强省与新兴力量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
从历史趋势与2025年初赛动态来看,第39届赛事格局大概率延续优势省份领跑的态势。浙江作为“四连冠”得主,其化学竞赛基础教育体系成熟,近五年金牌数断层领先的优势难以撼动,预计仍将以23——26枚金牌占据榜首,集训队入选人数或维持在6——8人区间。在这种体制的促进之下,浙江省代表队或将夺得“五连冠”。
广东、四川有望延续上升势头,广东依托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深圳中学等名校的竞赛培养体系,集训队人数或稳定在8——10人,金牌数冲击20枚关口;四川凭借成都七中、绵阳东辰中学等校的积淀,集训队名额或保持5——7人,金牌率有望维持在8%以上。
湖北、湖南等老牌强省可能迎来复苏,两省在上届赛事中表现稍显逊色,今年或通过强化实验教学与理论攻坚,将集训队人数回升至4——6人,金牌数突破10枚。
重庆凭借巴蜀中学、南开中学的稳定输出,5人左右的集训队规模有望保持,金牌率或稳中有升。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初赛中北京、江西等省市已出现郊区学子跻身省一等奖的突破案例,预示着竞赛资源正逐步下沉,部分非传统强省可能在银牌争夺中实现数量增长,但集训队与金牌核心仍将集中于浙、粤、川等第一梯队省份。
中国化学奥林匹克自1984年创办以来,早已超越单纯的赛事意义,成为化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枢纽。其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拔尖人才的早期筛选与储备上,50人国家集训队不仅是清北的“直通车”,更是国际化学奥赛的人才库——中国代表队能连续四次蝉联国际奥赛总分第一,正是得益于这一选拔体系的精准赋能。
竞赛内容对高中化学的自然延伸,既激励青少年接触化学前沿,更通过实验考试环节倒逼中学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推动了大学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衔接改革。
在社会层面,竞赛每年吸引超10万名高中生参与,有效普及了化学学科对科技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核心价值,潜移默化中培育着青少年的科学精神。
对区域教育而言,竞赛成绩成为衡量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广东、浙江等省的投入与产出良性循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培养模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深远的是,竞赛形成的人才梯队正逐步向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输送力量,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隐性基石。
从实验室里的试剂调配到国际赛场的荣誉争夺,这场延续四十年的化学盛宴,始终在为科学事业培育着最鲜活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