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共读
⬆️点击查看⬆️
26期春夏季招募,即将满员
相关付费文章:
热门专栏:
![]()
“Words are your weapons, they're your tools, your currency.”
Natasha Brown的Universality,亮点其实非常明显,整体的故事以视角拼贴的方式呈现,炫技式地展现“POV“,甚至有种隐形的手在操控各个看似具有自主权,实际上不过由于不同个体依赖某种经济或者社会结构而谋求自身生存或地位所产生的行为,以一种纪实的风格来讽刺当下时代,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写法。
从开始Hannah的报道,到Richard,再到Lenny的叙事,再到被拼凑的肇事者Jake的事迹。虽然不能说全员恶人,但是至少每个人所表述,呈现的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真相,甚至从主观角度来说,也并不趋向真相。
某种意义上,Brown试图呈现社会诸多诡谲表象之下个体行为受“流量和注意力经济”驱动的现实本质。这样的现实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媒体内容和很多行为都变得依赖所谓的流量经济——开始依赖各种噱头来吸引关注,而且只要能有关注度,那么行为本身是什么及其社会意义则显得无足轻重。
关键是这些行为本身,并没有真正创造价值,也没有推动一个更和平、更公平的世界。相反,它们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以各种形式的暴力和伤害出现(比如小说中出现的“金砖袭人”的核心线索),以至于让整个社会不得不关注,甚至不得不“陷“入冲突。
这种现象就像是一种自我消耗的炒作,类似于伤口发炎时的红肿和灼热。大家看起来都在参与、都在融入,好像促进了人们的反思和交流,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刻意的自戕,是社会被伤害的一个口子而引发的灼热。我理解这也是作者试图讽刺的现象。
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则是公共表达的表演性。实际上这种表演性也源自关注度的生意,从开头的专栏到结尾的类似演讲一般的问答。我们生活在一个表演的时代,这也意味着带有公共性质本该具有启迪性和正向引导性的话语成为某种“智慧/品德演绎”。
语言不再是思想的载体,而被进一步娱乐化,内在化,即它的存在本身即目的,输出即目的,宣讲即目的。
放在如今的网络上尤为应景,无论是挑起争议,又或是充当正义卫士,一方面是言语和行为确实会有很多以“营销或者博眼球”为目的,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观众,越来越需要进一步考虑内容的可信度以及其表达者利益立场(虽然这对个体来说可能是必要的)。这在进一步助长更刁钻和更高超的营销技术的同时,也在助长网络上的犬儒主义。
以至于构成某种“普遍性”,这或许另一种方式呼应了书名(虽然这另有所指)。
而且,因为有了所谓“虚拟”的公众存在以及实际层面公众对这类“虚妄”形象的渴望,充当正义守护者和道德卫士的“个体”也有了表达的理由,英雄的出现不再是为了捍卫正义,而是因为人民对安全感的缺失或期待“英雄”,“超人”由此也变成了“祖国人”,正如孩童不需要真正的奥特曼或孙悟空,而只是一个可以映照自身的偶像。更准确地来说,甚至有了可以从主观维度上偏离可能的真相本身而达成政治或者经济目的的理由。是时代之风气,同样也是人心之变。
未来或许属于掌握话语与叙事的人?
这本小说最大的缺点在于,为了展现群像,整体节奏上虽然有悬念,但后续的阐述和细节描写有些流于形式,给人一种为了描述而描述、为了呈现而呈现的感觉。小说讽刺的问题反而在小说中呈现了出来,这也显得有些讽刺。
总的来说,开头和结尾倒是相对锐利些,可是进入之后难免会让人在多人的表演叙事和重复表达中产生审美疲劳,由此,也成了这一文本显而易见的缺点。
注:Universality并未进入本届布克奖短名单
⬇️了解更多作者的读书笔记⬇️
作者:栩
编校:Lenny
文章内容仅供个人阅
读、交流
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