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阳:园区强制搬迁、污水处理费翻倍暴涨—— “纺织之乡”民企呼吁政府依法执政
近日,河北省高阳县多家印染企业反映,在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纺织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以行政命令替代市场引导,强制要求企业入园,并扬言不搬迁将停产停业,同时大幅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企业经营负担骤增、生产濒临停摆,引发广泛关注。
纺织重镇的“痛点”:产业升级变成企业生存危机
高阳县被誉为“纺织之乡”,拥有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印染环节是其中关键一环,为当地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就业稳定作出长期贡献。然而,政府启动“印染产业集聚区”建设,“政策的突变”将导致印染企业面临巨额损失,以及高昂的搬迁成本,处于生存困境。
“我们支持当地政府的产业规划和调整,但不能以牺牲和摧毁企业为代价。”一位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政府强推入园,程序的合法合规性引质疑
多家印染企业反映,高阳县政府在推进入园工作中,未遵循“引导、鼓励、服务”的原则,而是采取了行政强制手段。
据企业反映,政府工作人员多次口头要求限期搬迁,并表示“若不入园将面临断水断电、企业关停”。但关于搬迁补偿、入园政策及法律依据等关键事项,迟迟未见正式文件。反而由政府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施压让企业自主出具“承诺书”,要求承诺书内容须包括:“支持入园决策”、“同意搬迁延长期污水处理费涨价”等。这实质上是让企业放弃质疑和自身合法权利,将不合法合规的政府行为形式上“合法化”。企业在巨大的停产压力下被迫出具承诺书。
可见,所谓的“协议搬迁”名不副实。整个过程中缺乏平等协商,企业因行政压力“被自愿”,违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所强调的“自愿、公平、补偿合理”原则。
污水处理费翻倍上涨,企业直呼“难以承受”
9月26日,各印染企业收到一份“ 通知”,内容为污水处理费从原来的每吨4元多骤升至8.7元。企业被要求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重签《污水处理过渡期服务协议》,内容显失公允、签署过程违背平等自愿原则,且涨价并未经过价格听证或公开论证。
如此重大的公共服务价格调整,企业质疑其未经过价格听证和合法程序。高额的处理费用不仅令企业成本激增,也直接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涨价几乎是一夜之间通知的,我们连讨论的机会都没有。一吨污水多出4块多的成本,几千吨水就是天文数字,我们根本无法承受。”有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污水处理费属政府定价项目,应遵循合法程序,未经听证擅自涨价涉嫌违规。
入园成本高,不入园即将面临停产停业,中小企业将何去何从
根据政府要求,企业须在指定园区自购土地,成本动辄上千万元。对于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无异于“入园门槛墙”。不少企业坦言:“不是不想入园,而是根本入不起。”。而对于无奈选择入园的企业而言,几千万的原厂区建设投入将白白损失掉、闲置荒废,对于上述损失无人问津,也没有任何补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较发达地区在推动企业入园时,均出台了财政奖补、贷款贴息、厂房免租等配套政策,真正做到了“引导入园、帮扶入园”。而在高阳,当地政策却显得“只见命令、不见扶持”。缺乏政策配套与沟通机制,使所谓的“产业升级”演变成行政强推,企业遭受重创。
企业呼吁:支持政府推行园区建设,但应合法合规,有相应政策作为依托,不能以牺牲公平和企业利益为代价。“我们曾为高阳纺织业打下坚实基础,但现在却被迫走到生死边缘。希望政府能听到企业的声音。”一位印染企业负责人哽咽地说。
结语:改革应有温度,政策应有公平
业内专家指出,营商环境的核心在于“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善待企业”。唯有让政策真正落地、让市场主体安心经营,高阳纺织产业才能在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与环保治理是大势所趋,但不能打着“产业升级”、“环保治理”的旗号,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指令政治,更不能让企业成为牺牲品。
从纺织小作坊到现代产业集群,民营企业撑起了高阳经济的半壁江山。如今,这些为地方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却在政策推进中被“边缘化”。产业升级应是“共赢”的改革,而非“淘汰”的运动。只有在依法行政、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让企业真正成为发展的伙伴,产业集聚区才能成为高阳经济新的增长引擎,而非民企的“伤心地”。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