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阿姨今年56岁,是个典型的南方人。她几乎每天早餐都习惯煮一碗热腾腾的糯米粥,再配上一只粽子或几颗芝麻团。亲友一听,总是摇头:“糯米黏腻,不好消化,年纪大了还是少吃吧!”可林阿姨偏不信邪。去年体检,她的营养师却意外肯定:“糯米没你们想象的那么‘不健康’,只要方法合适,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林阿姨一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习惯。
![]()
可是,糯米到底是不是“健康杀手”?坚持吃一段时间,身体真的会有改善吗?
不少朋友谈糯米色变,主要有两个担忧:难消化和“升糖快”。事实上,糯米又名江米,属于优质稻米,富含支链淀粉和蛋白质,占比可达8%左右,同时也富含维生素B1、B2,以及钙、磷、钾等矿物质。黑糯米中更含有丰富的铁与花青素,对贫血和抗氧化亦有帮助。
专业医生指出,糯米的确比普通大米“粘”,但在蒸煮、搭配杂粮或富含纤维的食物时,能有效减缓消化速度,对肠胃能带来柔和刺激,反而有温阳健脾的作用。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或亚健康人群,适量摄入糯米类主食,有助于菜单多样化和膳食平衡。
![]()
至于升糖,糯米的血糖生成指数(GI)确实偏高,但若注意搭配红豆、莲子、坚果、瘦肉等,或者做成糯米粥,一顿主食总量合理,对于血糖稳定的人群基本不会诱发明显波动(具体数值:糯米GI约为87-90,注意控制分量即可)。
肠道动力改善,告别便秘困扰
糯米天然含有一定黏性,在合理摄入情况下,糯米中的支链淀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一份2023年《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显示,坚持摄入糯米达4-8周,人群肠道活跃度平均提升约12.6%,腹胀、排便不畅的情况有所减少。尤其老年群体,将糯米与燕麦、小米等搭配做粥,对慢性便秘有缓和改善作用。
![]()
体力增强,精气神提升
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快而温和,是天然的“能量库”。医生观测:在连续21天早餐摄入50-80克糯米的实验人群中,晨间血糖稳定指数增长9%-13%,主观疲劳感评分下降显著。传统药膳中,糯米还能搭配红枣、百合炖食,有助于补中益气,改善冬季手脚冰凉、精神不振等亚健康状态。
保护脾胃,缓解虚寒体质
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入脾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之效。”现代研究证实:长期食用糯米制品者,胃肠功能轻度紊乱、胃寒腹胀的症状发生率降低约15.4%。寒湿体质者,冬春交替时坚持食用糯米暖胃粥,会感受到腹部温热感增强,睡眠质量同步提升。
![]()
铁含量补充,预防缺铁性贫血
普通糯米中每百克铁元素含量约1.3mg,而黑糯米或血糯米更高,可达3-5mg。医生通过对比调查发现:每周规律食用糯米(含杂粮糯米饭、糯米粥等)的人群,贫血检出率较未食者低10.6%-16.2%。女性、儿童、体弱者坚持糯米膳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面色萎黄、头晕乏力情况。
吃糯米讲究“适量、搭配、时间、烹饪方式”。建议每周2-3次,每次选用30-60克糯米(干重),并与其他粗杂粮、豆类、坚果、薯类等混合。这样一来,既能改善口感,又不会因摄入过量影响肠胃。另,切忌空腹大量进食,避免发生腹胀及消化不良。
![]()
最推荐的3款做法分别是:糯米山药粥、糯米红枣百合饭、杂粮糯米八宝饭。此外,若本身有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胆囊或胰腺炎病史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糯米量或酌情选择。
饮食调整只是“加分项”,日常还应重视运动、作息规律与体检,避免单一食材过量“神化”。如遇腹胀严重、血糖波动、便秘或腹泻等,“对号入座”不可取,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