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虓
秋冬之交,寒意渐起,正是温一壶黄酒、品一方风土的时节。俗话说“菊花开,饮黄酒”,黄酒,这一源自华夏大地的古老酒种,凝结着千年的酿造智慧,更承载着“药食同源”的养生哲思,其以温润之性、滋养之功,融入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与节令习俗。本文将从黄酒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出发,跨越天南地北,蕴含各地黄酒的酿造特色与饮用传统,展开一幅秋冬饮黄酒的健康与文化画卷。
![]()
- 01 -
药食同源看黄酒
在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中,“药食同源”是贯穿千年的核心智慧,许多食材,既可为日常膳食滋养身心,亦能在特定情境下发挥调理机体的药用价值。而黄酒,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正是这一理念的典型载体。黄酒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食养”与“药用”兼具的特质,在数千年的岁月里融入人们的生活,凭借温和的酒性、丰富的营养成分与独特的调理功效,成为连接“食”与“药”的重要桥梁。
1、酒中的液体蛋糕:黄酒的营养保健价值
黄酒,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低酒精度饮品,因为经过微生物的长期发酵,大部分营养物质都经过了降解,从大分子状态,变为小分子形态,极易为人体吸收、利用。
目前,在黄酒中人们检验到的营养组分非常多,根据研究数据,黄酒中含有18种以上的矿物质,以及19种以上的氨基酸,涵盖了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此外,还有如今较为火热的低聚糖、有机酸、酚类、活性肽、类黑精、谷胱甘肽等物质,这些物质在降胆固醇、降血压、抗氧化、抗衰老等都有相当的生理活性作用。
![]()
以低聚糖为例,亦称少糖或寡糖,是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后,没有完全分解而残留的,由2-10个单糖分子连接而成的碳水物质。因为人体的酶系统无法分解和消化掉功能低聚糖,所以这类的碳水摄入后,几乎不产生热量,但在肠道中的微生物可利用,如双歧杆菌,低聚糖促进了其增殖,有益于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并促进吸收镁、钙、铁等矿物质以及合成B族维生素。
与低聚糖类似,黄酒中还有多肽物质。低聚糖是大分子碳水的不完全降解产物,而多肽是蛋白质不完全水解的产物。
多肽由少数几个氨基酸组成,根据多寡,可有二肽、三肽等之区别。由于它们结构特异,能够具备单分子氨基酸或者大分子蛋白质没有的生理功能,所以也被称之为“活性肽”。比如,多肽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即谷胱甘肽,顾名思义,它是由半胱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酸缩合而来,而在黄酒中,谷胱甘肽主要来源于酵母菌的溶解释放,谷胱甘肽作为一种含有巯基的三肽化合物,在人体内,发挥着活化氧化还原、激活酶、解毒作用等重要生理活性。
2、古来医家善用酒,黄酒功效之药用价值
《黄帝内经》载“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此为酒用于药效的较早历史。魏晋时期《名医别录》记载为:“酒,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北宋《嘉祐本草》引《蜀本草》称葡萄、高粱、黍米等均可以酿酒。酒的药用之功,愈发受到重视。从年代来看,这些记载均为黄酒之类。
酒在传统医学中,有多重功能,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在用酒方面,医家有以酒送服丸剂/粉末剂法、酒水同煮食(药)物法、酒浸食(药)物法、酒炒食(药)物法、酒洗食(药)物法、仅以酒煮食(药)物法、以酒调和外敷法。
![]()
而在效用方面,可有助行药滞、温经通脉、活血化瘀、开宣肺气等之能。助行药滞,多慢性的虚劳中,以酒作为溶媒送服膏丸剂,可使补而不滞。具体而言,虚劳病症者多补益,但脾胃功能常常失健,运化乏力,所以用酒行药,避免滋阴补血诸药过于滋腻滞于脾胃,所以,《本经疏证》中提到“补阴剂中,以此通药性之迟滞。”
活血化瘀,也是人们饮酒的常求,借酒之行散能力,而取其瘀血。典型的应用如产后血块证,有医家用“干山楂,赤砂糖、水、酒各半煎服之”。所以,《本经疏证》云“是借以逐隧道之涩。”
在虚寒性证中,温经散寒通脉也非常重要,这尤其应用于秋冬寒季的黄酒饮用场景中。此外,酒除了行气、行血的作用外,还具有升扬发散之性,传统医学认为辛味先入肺,故酒辛之味,可开宣肺气。
- 02 -
秋冬饮黄酒,从天南到海北
清代巨著《红楼梦》中,黄酒的出现频率非常高,是名副其实的养生酒。如第八回:薛姨妈款待宝玉,特意嘱咐“烫了热热的来”。宝玉在梨香院喝的就是烫过的黄酒。这体现了世家大族的日常饮食习惯,酒要烫热了喝,以免伤身。冬季饮宴时候,书中多次描写大观园冬日赏雪、赏梅的宴席,席间必备热酒,姐妹们作诗联句时,常备有热酒驱寒助兴。这反映出,黄酒不仅是当时上层社会秋冬社交和娱乐的组成部分,也兼具着重要的养生之功。
为什么秋冬季节,要饮用黄酒?根本原因在于,千百年来,中国人所形成的“顺时而食”的生存哲学。秋冬季节饮用黄酒,正是这一写照。
在传统医学与保健观念来看,秋冬两季,主要的外邪在于寒凉,而黄酒的性味为甘、温、辛,正可帮助人们抵御之,因甘则温补强壮,可缓急调中;因温则温中祛寒,可助阳通络;因辛则发汗解表,行气止痛。所以,当冬天畏寒怕冷时,四肢发凉者,少饮一杯,可通血脉,温四肢;肠胃虚寒疼痛者,少饮一杯,可温中散寒止痛。
时至今日,在全国很多地方也保留着秋冬季节饮用黄酒的做法或者习俗。
![]()
先从山东地区来看,山东黄酒首推即墨老酒。即墨老酒因为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因而有“黄酒北宗”的美称,是中国北方黄酒的代表。即墨黄酒采用独特的古遗六法酿造工艺,即“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香,陶器必良,湛炽必洁,火齐必得”,其中,“火齐必得”常指在酿酒中蒸煮或者灭菌时候的火力要足够,但对于即墨老酒而言,还多了一重含义,因为在其酿造中,多了一道特色工序,为“煪糜“,是指将浸米后的大黄米倒入锅中生火加温,待米煮透后,边加温边用锅铲搅拌,使糜焦而不糊,这很考验火候的控制。
这一步是即墨黄酒产生焦香风味的重要途径,也赋予了其更加温热的属性,成为人们御寒的好帮手。上世纪80年代,即墨老酒就被入选为国家第二次南极科考队的物资品。
![]()
到了河南地区,当秋风卷走中原大地上最后一丝暖意,河南人的餐桌上,一壶温热的、澄黄的黄酒也会悄然登场。但与山东即墨老酒之黍米酿、南方地区之稻米酿不同,这里的黄酒使用的是粟米(小米),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河南是黄河流域粟的核心产区,中原地区的百姓,因地制宜,常以粟酿酒。
比如,在河南新密的宋派酒庄,就以小米黄酒而闻名,由非遗传承人郭铎大师亲自指导酿制,采用特产“金粟小米”为原料,这种小米色泽深黄,熬煮后汤液呈油润透亮,用其酿酒,酒体呈现出温润的如雏鹅绒毛的暖黄色泽,复现了唐代杜甫诗句“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和苏轼笔下“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的酒体状态,因而得名“鹅黄酒”。
宋派酒庄的鹅黄酒,以色出名,以香卓著,一改黄酒的厚重,其前调为清新的果香和芳草香,中调为醇和的粮香,后调回归谷物本身的自然香气,酒体轻盈、温润、协调,是清爽型黄酒的品鉴佳品。
《本草纲目》记载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日用本草》也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的记述,凭借其易消化、擅长滋养的属性,被老百姓称之为“救命粮”,用其熬煮的粥,更被称为“代参汤”。因此,小米黄酒的健康价值,也备受大家青睐,认为其与小米粥异曲同工,且更增加了酒之温热。
![]()
继续往南走,在江南金秋里,则多了一道鲜味,这就是阳澄湖大闸蟹的滋味。从历史上来溯源,阳澄湖是古太湖的遗脉,所以,如今的太湖和阳澄湖都有很好的大闸蟹出产。而说到会吃蟹、擅吃蟹,则要数太湖湖畔的姑苏城,得天独厚的食蟹资源,让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如江南四大才子唐寅就在《江南四季歌》中写道“南楼雁过又中秋,桂花千树天香浮。左持蟹螫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说的正是苏州吃螃蟹、喝美酒的幸事。
吃螃蟹的行家,一定要佐以黄酒。因为,在传统医学看来,大闸蟹性寒,寒性食物多食易伤脾胃,黄酒性温,能中和蟹的寒性,温寒相抵,相互中和,尤其对胃肠虚寒者更为有效。作为鱼米之乡,苏州自然也有好黄酒的酿造,这就是“同里红黄酒”。
同里红黄酒,为苏派黄酒之代表,选用太湖冬水、精白糯米与黄皮小麦,遵循"一冬一酿"古法,酒体呈琥珀色,口感醇厚而不失清雅,为"中华老字号"酒类品牌,其传统酿造技艺也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苏州,同里红黄酒与大闸蟹,被誉为“水乡双珍”,相佐而食,别具一番风味。品尝时候,可先不蘸醋,食一口原味蟹肉,感受其天然的清甜,然后小酌一口温热的同里红黄酒,让酒液在口腔中回荡,你会发现蟹的鲜味被衬托得更为立体和饱满。而品味蟹黄或蟹膏时,配上一口酒,黄酒的甘醇能巧妙化解膏黄的腻感,留满口腴润,回香无穷。
同里红黄酒与阳澄湖大闸蟹的搭配,最动人之处,在于它们同根同源,皆出自苏州这片福地,为江南秋韵的味觉符号,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完美体现,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传递着"阴阳平衡"的养生智慧。
![]()
当广东的客家人用谷壳燃起第一簇暗火,便知秋冬的暖意要从酒坛里漫出来了。广东黄酒的独特,藏在那道区别于其他黄酒的关键工序里。在梅州、揭西的客家院落中,酿酒妇人会将发酵好的米酒装入陶坛,以稻米谷壳与禾秆环绕坛身,点燃后以暗火慢炙数小时。明火冒头便即刻扑灭,只留余温让酒液在坛中微沸,会使得酒香中浸出淡淡的焦甜,这便是客家人说的“炙出酒香,暖透心肠”。这份工艺源自千年传承,如今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
凭借此独特的火炙工艺,让广东黄酒的温热之性进一步增强,甚至于产妇坐月子时,都要用它补气血,喝一杯温热的黄酒,吃一道“娘酒鸡”,食用完后浑身暖暖,连关节里的湿气都似被驱散。此外,娘酒蛋花、黄酒炖羊肉等也经常食用。因此,在客家人的印象里,黄酒是妈妈酿的酒,也是养妈妈的酒,所以又有了一个亲切的名称“火炙娘酒”。
因此,不少客家女性,都有一份娘酒的情怀,如客家女孩黄酒品牌,就是由几位客家女性共同创立,成为广东客家黄酒的代表。她们秉持着母亲与娘酒的深厚情感,从富硒糯米的甄选、山井水泡米,到草本酒曲发酵,再到火炙封坛,十余道工序全凭经验把控,藏住客家娘酒里最本真的细腻与坚守。
- 03 -
冬天如何使用黄酒?
对于黄酒的饮用,温饮,是传统的方法。
先将黄酒放入盛酒的器皿,再放入热水中,盖上盖子,静置片刻,等黄酒温热到38℃左右,即可饮用。冬季寒冷,想要喝热一点的黄酒,也可以将黄酒放入陶瓷容器里,盖上盖子,置入水中隔水加热,加热到六七十摄氏度即可。黄酒含有微量甲醇、醛、醚类等有机化合物,这些物质对人体无益,会随着温度升高而挥发。所含的脂类芳香物质也会随着温度升高而蒸发,使酒味变得更甘醇、芳香浓郁。但隔水加热黄酒不可加热太久,温度过高会导致酒精挥发,使黄酒的香味变淡。
黄酒,也可应用于烹饪中,兼具祛腥膻、解油腻、增香之功。
烹调时加入黄酒,能使造成腥膻味的物质溶解于热酒精中,随着酒精挥发而被带走。黄酒的酯香、醇香同菜肴的香气亦十分和谐,还能够通过乙醇挥发,把食物固有的香气诱导散发出来,使菜肴香气四溢。且黄酒中还含有多种多糖类物质和氨基酸,能够为菜肴增加添鲜味;在烹饪肉、禽、蛋等菜肴时,调入的黄酒更可渗透到食物组织内部,溶解微量的有机物质,从而令菜肴质地松嫩可口。
![]()
黄酒也是药食同源的“药引子”,中药处方中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一些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备种药酒以及膏滋药。比如,以黄酒浸泡黑枣、核桃纯,不仅补益气血,还能健脾益胃,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之品。黄酒浸泡龙眼肉或荔枝干肉,对心血不足、惊悸健忘、失眠多梦者有益。在北方和江南一些地方,独爱膏方,他们用黄酒将阿胶化开,加入刚桃肉、黑枣、莲心、冰糖等食材,以及一些中药,用文火蒸,待冷却后会凝冻,吃时以小勺舀几勺,放在一只小碗里,隔水蒸热了便可食用,常见的阿胶固元糕正是此类。
★推荐的黄酒食单
1、黄酒姜糖饮。准备黄酒500毫升,生姜和白糖适量。生姜切成细丝,放入黄酒中,加入白糖,隔水加热至50℃左右,就可以饮用了。黄酒姜糖饮有暖胃驱寒、预防感冒的效果,吃螃蟹时饮用,还能去螃蟹的腥味和解蟹毒。
2、木耳枸杞炒淮山。取40克的木耳先泡水,再用适量的黄酒浸泡枸杞10分钟,将淮山去皮然后泡入水中,去少量的姜和葱切丝切段,把油都入炒锅中,待热后放入姜丝,再加入淮山炒上几分钟,再加入木耳以及用黄酒浸泡的枸杞。炒几下后,倒入黄酒,再加盐和葱,翻炒后进行调味便可出锅。此菜肴益气养精、养血养颜。
3、黄酒鸡蛋花。准备黄酒500毫升,鸡蛋一个。将黄酒隔水加热至50℃左右时打入鸡蛋,快速搅拌,等黄酒变成白色或者乳白色,就可以饮用了。黄酒鸡蛋花营养丰富,适合冬季饮用。
4、黄酒白糖核桃泥。该方出自《本草纲目》,需要准备5个核桃仁、50克白糖、250毫升黄酒。把核桃仁加白糖捣成泥状,放入锅中,再加黄酒;然后将锅置火上,煎煮10分钟即可。食核桃仁泥,每日2次。此方具有补肾安神的功效,但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
5、葱豉黄酒汤。准备豆豉15克、葱须20克、黄酒50毫升。豆豉加水1小碗,煎煮10分钟,再加入洗净的葱须,继续煎5分钟,最后加黄酒,出锅取汁。每日2次,趁热顿服。该方适用于风寒感冒患者,其他类型的感冒患者不宜使用。
![]()
黄酒,是时间的琥珀,也是大地的馈赠。它不仅在杯中温暖身心,更在文化中延续着中国人“顺时而食”的生活智慧。从北方的即墨老酒,到中原的鹅黄小米酒,从江南的同里红配蟹,到客家的火炙娘酒,每一处风土都酿出不同的酒香,每一杯黄酒都蕴含着一方人的情感与坚守。秋冬饮黄酒,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养生实践。愿这一杯温润的酒,伴诸君度过每一个寒而不冷、暖意自生的季节。
作者简介:李虓,发酵工程硕士,酒类食品评论作家,酒食评论主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