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饭时间刚过,家住南京的王阿姨又一次望着厨房犯了难。61岁的她血糖本就偏高,身材也比年轻时圆润了不少。可一天劳累下来,总想吃点可口的晚饭犒劳自己。
可吃多了又怕长胖,晚上饿着吧,偏偏又容易半夜醒来肚子咕咕叫。
邻居们每天都在分享减肥晚餐食谱,有的主张不吃主食,有的鼓吹低碳饮食,但王阿姨越看心越慌:“我到底怎么吃晚餐,才能健康又不发胖?”
![]()
带着一连串疑问,她赶紧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周医生,没想到医生只淡淡说了三句话,让她茅塞顿开。
到底是哪三句话,让她从此不再为晚饭发愁?你真的做对晚餐了吗?或许,答案让你意想不到。
晚餐到底怎么吃才不会长胖?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因为晚饭而发愁?其实,晚餐吃错、吃多,确实和体重增加、血糖异常密切相关。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晚餐能量摄入应控制在全日总能量的30%左右。可现实中,很多老年人晚饭不仅吃得多,还喜欢荤菜、油炸,每顿晚餐摄入的热量常超标准20-35%。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摄入过多高脂食物者,肥胖风险提升了37%,而“吃得太早或太晚”也影响了脂肪合成速度。
晚餐饭后活动减少,身体代谢速率降低,如果进食过油、过甜,对血糖和内脏脂肪的危害更大。
![]()
不仅如此,血管中的脂类物质夜间容易堆积,长期如此可让超重风险提高26%、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17%。
那么,医生口中的“三句话”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让王阿姨轻松应对晚饭难题,还能不长胖?答案揭开后,你会发现,可能自己一直“晚餐误区”里出不来。
周医生指出,调控晚餐易胖,其实离不开这三句口诀。
“六分饱,刚刚好。”
晚餐追求“不饿不撑”,总能量控制在全天30%以内,一般相当于一个成年人300-400千卡。比如一碗米饭+一盘炒青菜+50-75克蛋白质。
研究显示,晚餐六分饱的人群,BMI(体质指数)和腰围增长速度较“吃到撑”组低22%以上。
王阿姨一开始担心晚上容易饿,习惯多夹几筷菜,后来学着饭后散步,减少主食分量,竟然半夜不再饿醒。“六分饱”不仅轻松实现,还避免脂肪囤积。
![]()
“荤素搭,粗细粮。”
单靠蔬菜或肉类很难均衡营养,主张优质蛋白+高纤维粗杂粮+深色蔬菜的配比。
权威数据显示:晚餐多补充豆制品、鱼肉、鸡蛋等低脂蛋白,搭配粗粮粥或全麦面包、玉米,可让晚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降低18%;更有助于消化道健康与夜间降糖、降脂。“荤素搭配”还能控制脂肪含量,避免餐后血脂大幅升高,帮助代谢。
“饭后动,睡前静。”
饭后30分钟进行15-30分钟慢走或轻健身操,能将血糖峰值提前,降低脂肪积累概率24%。而睡前则避免再次进食和剧烈运动,给肠胃足够休息。
全球多项流行病学调查验证,晚餐后起身“溜达十分钟”,长期坚持能让体重增长率降低9.5%,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王阿姨照做后,晚间血糖稳定得多,“肚子也没那么胀了”。
![]()
很多人知道要“吃得少”,却忽略了“怎么搭配”“能不能动”,结果该胖还是胖。其实,抓好这三句话,哪怕你的晚饭变丰盛,也能越吃越轻松。
不少人尝试极端饮食,却很快反弹、出现饥饿疲劳。科学饮食建议这样执行:
把主食由精白米面换成糙米、杂豆、小米、红薯,每顿不超过一小碗。粗粮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还能增加饱腹感,减少饭后发胖几率。
每餐保证至少半盘深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中华医学会营养分会报告指出,蔬菜多样化摄入能调节肠道菌群,长期坚持让内脏脂肪率下降约11-15%。
![]()
优质蛋白不宜缺席,可选鸡蛋、鱼虾、豆腐、瘦牛肉。《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表明,每晚摄入40-70克蛋白的人,次日晨血糖波动与肝脏脂肪积累都更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