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小区广场,几位老人的麻将桌旁,张大爷笑呵呵地搓着牌,王阿姨在一旁递茶,不远处,有人正拉着跳广场舞。热闹里,却传来一个令人唏嘘的消息,邻居李叔昨日下午打完太极,突然胸口剧痛、呼吸急促,送医途中抢救无效,最终离世。
大家议论纷纷:“他身体一直不错,怎么会说没就没了?”这样的场景,近几年在我们身边并不罕见。心肌梗死这个曾经遥远的词,如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拉开了说不清的距离。
![]()
为什么多年的“老好人”、看上去很结实的人,却在不经意间突然倒下?难道只要不剧烈运动、做好饮食就能安然无恙?医生坦言,心梗不是靠“好运”能熬过去的,更不会因为你日子过得清淡就自动绕道而行。
相反,隐藏在日常的6个坏习惯,才是拖垮心脏的元凶。你以为安全的日子,其实比想象中更危险。接下来,医生就要扒开这层看似安逸的生活面纱,告诉你:宁可闲下来打打牌、晒晒太阳,也别碰这6件事。尤其是第4条,太多人一边自称养生,一边却在无意犯错,真是让人后怕。
在医学上,心梗一般指急性心肌梗死,其本质是心脏供血突然中断,大部分因为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国际数据统计,近年来心梗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超85万人,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其实,斑块并不是一夜形成,而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隐患炸弹”。有数据显示,60%以上的中老年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
![]()
研究显示,有六种行为最易埋下心梗隐患:
香烟中的烟草焦油和一氧化碳,像“砂纸”般反复摩擦血管内壁,导致内皮损伤、胆固醇沉积、形成斑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报道,吸烟者心梗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4倍,尤其中年男性为高发人群。
短时间内的愤怒、过度兴奋会导致交感神经异常亢进,血压和心率剧烈波动。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数据指出,40%以上的急性心梗发作与情绪激动有明显关联。
长时间坐着追剧、打牌、玩手机,血液循环减慢,静脉回流障碍,易形成血栓。研究发现,每日久坐超过6小时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8.7%。
![]()
口味重、饭菜咸,则会引发水钠潴留、致血压升高。2023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已明确,每日钠摄入量>5克,心血管负担会显著增加。
长期熬夜,尤其是凌晨1点到4点,是心脑血管最脆弱时段。美国心脏协会指出,睡眠不足者心梗风险高出46%。
基础病不规律服药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人,随意停药断药,血管长期“带病运行”,极易引发突发性梗死。数据显示,按医嘱规范服药可使心梗事件率下降约32%。
![]()
不少心梗患者发作前没有明显征兆。常见的“警报信号”常常被误认为“老毛病”:体力下降、后背发沉、偶尔胸闷、行走容易喘,这些症状可能就是心脏供血不足的小提示。
更危险的是,清晨刚醒、用力排便、洗冷水脸、冬季受凉都是急性心梗的高发时段。一项国内社区调查显示,40%的第一例急性心梗发生在早上6-10点间。
家族有高血脂病史,自己又爱熬夜、常常发脾气,这样的“叠加组合”,会让心脏承受多倍压力。别等到有剧烈胸痛才重视,因为无症状期才最具隐蔽性和危险性。
要远离心梗,“管住嘴、迈开腿、调情绪、做好监测”缺一不可。具体建议如下:
烟酒能戒就戒
抽烟是心梗元凶之一,戒烟半年后,血管恢复弹性,心梗风险可下降30%以上。同时,饮酒也要适量,过量饮酒同样会诱发血管痉挛。
平稳情绪很重要
遇到让人烦躁的事时,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切忌“气到发昏”。家人之间多鼓励、少批评。哪怕输了几圈牌,微笑着说“再来一把”,这种心态,比药更护心。
![]()
主动活动 “打打牌”也好别久坐
日常可安排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散步、下棋、门口晒太阳,都是不错的选择。医学研究显示,每日步行30分钟可使心梗风险降低21%。
口味清淡,控盐控油
做菜尽量少放盐,选用新鲜食材,偶尔“以蒸煮代炒炸”,有利于减轻血管负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每天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晚上12点前入睡,避免睡前玩手机“赖床”。
基础病药物不自行停减
高血压、糖友等慢性病患者,要遵医嘱长期规范服药和定期复查。规范管理基本能将心梗风险降低三成左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