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徐泓
据张宝章所著的《海淀镇》记述:在海淀镇老虎洞中间偏西处,有一条向北延伸的胡同,北的尽头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这个呈丁字形的街巷被称作军机处胡同。
《海淀镇记忆》一书收有一幅手绘的军机处胡同与羊圈胡同印象图(横幅),对军机处胡同的描述:南北走向,互通南口与老虎洞胡同相接,北面拐弯处与羊圈胡同衔接,东面尽头与娘娘庙西岔互通交汇。胡同内均为大宅院,房子整砖灌浆到顶,阴阳合瓦,林木繁多,环境十分幽雅。
关于它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大都和清廷所设的重要政权机构军机处有关。当燕京大学迁到西郊海淀时,这条胡同已经成为各种职业人士租住的地方。
因为它距离燕园很近,从燕京大学的小南门出来,直面向南走,上几步台阶,就进了军机处胡同。所以,它很快成为燕京大学教职员租房的首选地之一。
据《海淀镇》描述:这条胡同的门牌从东头路南开始,路北有五户人家。他们庭院的北墙外,便是四座皇家冰窖,东墙和西墙外都是冰窖胡同。其中东边一家的院墙是虎皮石墙,最西边一家建有高大的石门楼,大门两侧有两个石鼓型的门墩,门前是三级宽大的石阶,阶前放置有上马石,传说曾经是军机处官员的宅子,清代末年归李莲英所有。南北向胡同西侧排列组合几家宅院,有的建有门楼,门内有雕花影壁,垂花门内有抄手游廊。胡同东侧北半部是一座桃园,南半部是几家普通住户。
《海淀镇》有关军机处胡同的这一章是由10号院户主赵老先生口述完成的。他说“那座石门楼大宅院是5号院”,“8号院又称卢家大院,庭院很大,建筑讲究,有游泳池,还有果园”。赵老先生自己居住的是10号院,“原先是英美烟草公司高级职员居住,房屋高大,房梁和木椽上绘有图画和花纹,古色古香,院西还有三亩果园。”
我找到了《燕京大学教职员通讯处》的小册子,以中英文两种文字,记载着每学年在册的燕京大学教职员的通讯地址,也就是他们的家庭地址。人名按英文字母排序。我详细查看了1934—1935年、1935—1936年、1936—1937年三个学年的通讯录,发现仅在三年中,就有多位燕京教职员先后租住在海淀军机处胡同。
军机处胡同 1号:聂崇岐、李荫堂、倪松茂
军机处胡同 2号:陈在新
军机处胡同 6号:卞德女士、韩懿德女士、贝卢思女士
军机处胡同 7号:包贵思女士、国德、赵明玉、李天爵
军机处胡同 8号:汤荫浏、施乐
军机处胡同13号:黄爱丽大夫、高茂瑞、罗文涛
还有步多马夫妇先后住过军机处胡同6号和13号。
军机处胡同8号,也就是赵老先生称为“卢家大院”的,其中一个住户“施乐”,引起了我的注意。施乐(Edgar Snow)的标准中文译名应为:埃德加·斯诺,就是那位写作出《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西方记者。
埃德加·斯诺从1928年到1941年,曾担任《密勒氏评论报》《星期六晚邮报》《纽约太阳报》《每日先驱报》等多家英美报纸的驻华记者。1933年12月圣诞节,他与海伦(Helen Foster Snow,笔名Nym Wales)结为夫妇,之后定居北平。海伦也是一名出色的驻华记者兼文学编辑。
1934年春天,出身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系的斯诺,接受了燕京新闻系的聘请,担任兼职讲师,讲授新闻特写课程。
1934—1935学年、1936—1937学年的燕京大学教职员名录里也一直有“施乐”的名字,只不过斯诺和妻子海伦1934年、1935年住在海淀军机处胡同8号,1935年秋搬至北平盔甲厂胡同13号。
![]()
海伦·斯诺同中国佛教专家、燕京大学教授许地山在北平盔甲厂胡同13号的合影
埃德加·斯诺在他所著的《旅行于方生之地》(中译本为《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中曾经写到:“我们骑脚踏车去海淀看房子”“在燕京大学和西山附近找到一处新房子”“于是我们马上搬到海淀去住”。
海伦·斯诺在她的回忆录《我在中国的岁月》热情洋溢地描述过军机处胡同8号: “一定是天意和命运给我们安排了这么一个理想的地方——海淀,从1934年3月至1935年秋,我们一直住在那儿,过的是纯净的、有机物时代的乡村生活。我们居住的小房,就像一颗镶嵌在小山丘上的独粒宝石那样,几乎俯瞰着颐和园。甚至还有一座高高的熔岩假山,可供观赏院墙外的风景。”
她最满意的是 “房租每月不到10美元,房东吉米 · 隽是同日本人打交道的金城银行的头目,修建这所宅院,一是为退休清居,二是为全家避暑”。
海伦搬进新居后,赶上了参加1934—1935学年燕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她选修了绝大部分用英语开的课程,还选修了一门用中文开设的课程——张东荪先生讲授的“黑格尔逻辑学”。
她和斯诺经常骑着自行车去逛圆明园遗址、颐和园以及去西山探幽,并为能够骑自行车去附近的清华大学听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感到非常开心。
斯诺也很喜爱海淀,因为那时候他正集中时间刻苦学习中文。他说:“海淀的居民成分复杂,但他们都操优美的北京话,这里是外国人学中国话最好的地方。”他专门请了一位满族老先生(海淀居民中满族后裔很多)指导他的学习。他终于如愿以偿,认识了1500个方块字,能够阅读一些白话文章,还学会了流利地说上几句北京话。
1936年6—10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访问陕北,采访毛泽东等中共重要领袖。
1936年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通讯报道,并在《燕大周刊》1936年第7卷第17期发表《毛泽东访问记》,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937年10月《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
1936年从陕北返回北平后,1936—1937学年,斯诺依然在燕大开设了新闻特写课程。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闻学会、历史学会开会之机,斯诺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北角。
不过这时斯诺夫妇已经不住在军机处胡同8号了。
1935年秋天,斯诺接受了《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一职之后,就搬出了海淀,在城里的盔甲厂胡同13号一直住到1937年底。
多篇文章曾提及斯诺夫妇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左派爱国学生的密切交往,他们的家经常成为学生运动领袖们商量策略、躲避敌人追捕的“安全屋”,他们曾把12月9日、16日两次大游行的路线、集合地点都告知斯诺夫妇。斯诺夫妇在游行当日跟着游行队伍,认真报道了学生围攻西直门、受阻宣武门的真实情况。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家也不是军机处胡同8号了。斯诺在燕京大学的学生、当时的学生领袖黄华(本名王汝梅)1996年6月写给海伦 · 斯诺的一封信中说:
这使我回想到1935—1936年在北平盔甲厂13号的岁月。我们那时青春焕发,敢想敢为,无比英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地点,可能与军机处胡同有关,我一直想要求证。
1937年邓颖超因患肺病在北平西山福寿岭平民疗养院养病,化名杨逸,称丈夫是西安一位叫李知凡的中学教师,故大家称呼她为李太太。据有关史料披露,邓颖超出院后,经斯诺介绍,曾在燕京大学外籍教师包贵思家休息。在燕大校长陆志韦的儿子陆卓明的回忆中,可以找到关于此事的蛛丝马迹:
30年代中期的一个夏日,美国教员包贵思邀我们一家去吃晚饭。我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行踪不定的斯诺。饭前,斯诺忽然要孩子们去北屋看望一位“因病而不能到院子里来的和大家一起吃饭的妈妈,但是不可以多说话”。我们遵嘱只和这位衣着俭朴、面容憔悴的妈妈说了几句上学的事情。
陆卓明说,直到1943年父亲才偶然告诉他,那次见到的那位妈妈就是共产党领袖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
包贵思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所属的女校雷德克利夫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25年受教会派遣,只身远赴中国,在燕京大学文学系任教,讲授英美文学,是燕京大学外籍女教师中的元老级人物。想当然的推测,包贵思家应该在燕南园,搜到的史料也都是如此断定的。但我一直心存疑惑,从陆卓明“院子”“北屋”的描述,我觉得不大像在燕南园。
在这次写作中,我借助燕京大学教职员通讯录对包贵思的住宅进行考证,发现她在1934年以前确实曾经在燕南园53号(单身女教师公寓)住过,但从1934年以后她的住址一直是海淀军机处胡同7号。
从她1937年8月寄给友人的一封信也得到证实,她多次说自己住在村子里。而曾经住在军机处胡同8号的斯诺夫妇,也把这里称为“村子”,海伦回忆录中这一章的题目就是“我的中国乡村生活”。
在燕京大学杜荣校友(学号W38096)为包贵思写的小传中,更加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包贵思老师喜欢清静,她不住在当时外国老师聚居的燕南园(又称南大地),而是住在燕京大学南校门外海淀军机处的一所老式平房里,房屋不多,也不十分宽敞,但是院子很大,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
我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邓颖超1937年夏天曾经在海淀军机处胡同7号小住。她是从这里再去天津,然后通过封锁线转赴解放区的。
同时也证实了陆志韦先生从1937年就与中共高层有所接触,他的政治态度是明朗的。
![]()
1949年初夏,邓颖超(前排左四)莅临燕园拜望陆志韦(前排左五)、刘文端(前排左三)夫妇并和燕大部分教职工合影留念
12年以后,1949年六七月间,邓颖超专程来燕园拜望陆志韦夫妇,感谢他们的“无私之心和热情”。
沧海桑田。军机处胡同今日何处寻?
1953年,修建西直门到颐和园的大马路,将军机处胡同切为两段,北端划入北京大学校园内,南段仅长30米,余有四户住房。
2001年修建四环路,军机处胡同被全部夷为平地,永远地消失了。和它一起消失的还有老虎洞胡同以及整个海淀古镇。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拔地而起,取而代之。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789篇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