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狠人!为听歌熏瞎双眼,拿古琴砸国君,还敢预言君王死期?
公元前550年的晋国宫廷,一场宴席正酣。晋平公酒意上涌,得意嚷嚷:“当君主最爽!说啥都没人敢顶!”话音刚落,旁座一位盲眼乐师突然暴起,抄起面前的古琴就朝国君砸去!琴身撞在墙上“砰”地碎裂,满殿大臣吓得魂飞魄散——这胆大包天的乐师,正是被后世尊为“乐圣”的师旷。
![]()
这位敢跟国君叫板的狠角色,出生在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洪洞)。少年时的师旷就有点“怪”,总说眼前的花草鸟兽会干扰他听声音。为了追求极致的听觉,他竟在一个清晨点燃艾草,亲手熏瞎了自己的双眼。
这波“物理断舍离”效果惊人。失明后的师旷,耳朵灵敏得能“听”出天地万物的动静。晋平公新铸了一口巨钟,满朝乐工都夸音准完美,唯独师旷摇头:“这钟音不准,得重铸!”几年后卫国乐师来访,一听就验证了他的判断,“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的名声就此传开。
他的琴技更是神到离谱。《韩非子》里说,师旷弹《清徵》时,十六只玄鹤从南方飞来,排着队鸣叫起舞;弹《清角》时,乌云瞬间聚拢,狂风扯破帷幕,暴雨砸坏屋瓦,王公贵族吓得四散逃跑。虽有夸张成分,却藏不住他音乐撼天动地的魔力。他写的《阳春》《白雪》更成了高雅艺术的代名词,《阳春》透着“万物知春”的暖意,《白雪》带着“雪竹琳琅”的清冽,流传千年仍被奉为经典。
春秋狠人!为听歌熏瞎双眼,拿古琴砸国君,还敢预言君王死期?
![]()
公元前550年的晋国宫廷,一场宴席正酣。晋平公酒意上涌,得意嚷嚷:“当君主最爽!说啥都没人敢顶!”话音刚落,旁座一位盲眼乐师突然暴起,抄起面前的古琴就朝国君砸去!琴身撞在墙上“砰”地碎裂,满殿大臣吓得魂飞魄散——这胆大包天的乐师,正是被后世尊为“乐圣”的师旷。
这位敢跟国君叫板的狠角色,出生在晋国羊舌食邑(今山西洪洞)。少年时的师旷就有点“怪”,总说眼前的花草鸟兽会干扰他听声音。为了追求极致的听觉,他竟在一个清晨点燃艾草,亲手熏瞎了自己的双眼。
这波“物理断舍离”效果惊人。失明后的师旷,耳朵灵敏得能“听”出天地万物的动静。晋平公新铸了一口巨钟,满朝乐工都夸音准完美,唯独师旷摇头:“这钟音不准,得重铸!”几年后卫国乐师来访,一听就验证了他的判断,“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的名声就此传开。
![]()
他的琴技更是神到离谱。《韩非子》里说,师旷弹《清徵》时,十六只玄鹤从南方飞来,排着队鸣叫起舞;弹《清角》时,乌云瞬间聚拢,狂风扯破帷幕,暴雨砸坏屋瓦,王公贵族吓得四散逃跑。虽有夸张成分,却藏不住他音乐撼天动地的魔力。他写的《阳春》《白雪》更成了高雅艺术的代名词,《阳春》透着“万物知春”的暖意,《白雪》带着“雪竹琳琅”的清冽,流传千年仍被奉为经典。
可师旷从不是只懂弹琴的乐师。在晋悼公、平公时期,他官至太宰(相当于宰相),把琴弦变成了治国的“剑”。
有次宴席上,卫国乐师弹起流行的“濮水新声”,晋平公听得入迷,师旷却猛地按住琴弦:“这是亡国之音!商纣王就是听这个亡了国!”在他眼里,音乐从不是消遣,而是关乎国运的“精神警钟”。
他的想法还特别超前。卫国百姓赶走了暴君卫献公,晋悼公骂卫国人“太放肆”,师旷直接反驳:“君主让百姓活不下去,留着他干嘛?上天本就是为百姓才设君主!”后来齐景公三次问政,他也只说一句话:“君主只要好好给百姓谋福利就行。”这“民贵君轻”的思想,比孟子早了快一百年!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舌战王储”的故事。公元前550年,晋国大臣叔向出使周王室,被十五岁的太子晋怼得说不出话,回来就劝晋平公:“这太子太厉害,不还侵占的土地,以后他登基肯定来打我们!”就在平公犹豫时,师旷站了出来:“我去会会他,输了再还地不迟!”
见到太子晋,师旷先摆低姿态:“我听说您的见识比泰山还高,特地来请教。”等太子晋谈圣王之德,他就接话“我们国君也常学古代圣贤”;太子晋讲《周礼》等级,他就升华说“不管啥制度,能安邦定国才是好的”。最后他弹着瑟唱起《无射》,歌词里既夸晋国守道义,又暗劝君主勤政,愣是让太子晋打心底佩服。晋国不仅没还地,还赚回了面子,成了古代外交的经典案例。
可刚直的人总有麻烦。师旷见晋平公晚年昏聩享乐,直言不讳地批评;见奸臣祸国,也毫不留情地指责。这些话成了奸臣的“眼中钉”,他们天天在晋平公耳边说师旷“恃才傲物”“不把君主放眼里”。平公渐渐被说动,对师旷没了信任。
一场羞辱悄悄袭来。在虒祁台的宴会上,平公故意让人在师旷必经的台阶上铺满蒺藜(带刺的野草)。师旷不知情,踩着蒺藜往上走,膝盖和脚全被扎出血。平公还嬉皮笑脸地说“今天跟老丈开玩笑呢”,师旷忍着痛怒吼:“肉生蛆会被自己的蛆啃,木生虫会被自己的虫蛀!君主在庙堂放蒺藜,是在害自己啊!”他甚至大胆预言了平公的死期。
这话彻底惹恼了平公,当场就要处死师旷。幸亏有大臣拼死求情,师旷才保住性命,却被削官逐回了故乡。
可师旷没被打垮。回到洪洞,他把宫廷雅乐改成简单好学的曲子,教给老百姓,让“阳春白雪”的雅韵飘进了田间地头。如今晋南威风锣鼓里那股雄浑的劲儿,说不定还藏着他当年的影子。
后来乡亲们为他建了祠庙,元代重修时,隐士张守大在碑记里写:“师旷活着是晋国贤臣,死后还能保佑这方土地,水灾旱灾求他都灵,这样的人就该被祭祀。”
![]()
两千六百年过去,师旷墓前的松柏依然常青。当我们说“阳春白雪”,谈“炳烛之明”(他劝晋平公“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典故),念“民贵君轻”时,这位盲眼大师仿佛还在历史里弹着琴,用音符诉说着一个乐师心怀天下的传奇。
可师旷从不是只懂弹琴的乐师。在晋悼公、平公时期,他官至太宰(相当于宰相),把琴弦变成了治国的“剑”。
有次宴席上,卫国乐师弹起流行的“濮水新声”,晋平公听得入迷,师旷却猛地按住琴弦:“这是亡国之音!商纣王就是听这个亡了国!”在他眼里,音乐从不是消遣,而是关乎国运的“精神警钟”。
他的想法还特别超前。卫国百姓赶走了暴君卫献公,晋悼公骂卫国人“太放肆”,师旷直接反驳:“君主让百姓活不下去,留着他干嘛?上天本就是为百姓才设君主!”后来齐景公三次问政,他也只说一句话:“君主只要好好给百姓谋福利就行。”这“民贵君轻”的思想,比孟子早了快一百年!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舌战王储”的故事。公元前550年,晋国大臣叔向出使周王室,被十五岁的太子晋怼得说不出话,回来就劝晋平公:“这太子太厉害,不还侵占的土地,以后他登基肯定来打我们!”就在平公犹豫时,师旷站了出来:“我去会会他,输了再还地不迟!”
见到太子晋,师旷先摆低姿态:“我听说您的见识比泰山还高,特地来请教。”等太子晋谈圣王之德,他就接话“我们国君也常学古代圣贤”;太子晋讲《周礼》等级,他就升华说“不管啥制度,能安邦定国才是好的”。最后他弹着瑟唱起《无射》,歌词里既夸晋国守道义,又暗劝君主勤政,愣是让太子晋打心底佩服。晋国不仅没还地,还赚回了面子,成了古代外交的经典案例。
可刚直的人总有麻烦。师旷见晋平公晚年昏聩享乐,直言不讳地批评;见奸臣祸国,也毫不留情地指责。这些话成了奸臣的“眼中钉”,他们天天在晋平公耳边说师旷“恃才傲物”“不把君主放眼里”。平公渐渐被说动,对师旷没了信任。
一场羞辱悄悄袭来。在虒祁台的宴会上,平公故意让人在师旷必经的台阶上铺满蒺藜(带刺的野草)。师旷不知情,踩着蒺藜往上走,膝盖和脚全被扎出血。平公还嬉皮笑脸地说“今天跟老丈开玩笑呢”,师旷忍着痛怒吼:“肉生蛆会被自己的蛆啃,木生虫会被自己的虫蛀!君主在庙堂放蒺藜,是在害自己啊!”他甚至大胆预言了平公的死期。
这话彻底惹恼了平公,当场就要处死师旷。幸亏有大臣拼死求情,师旷才保住性命,却被削官逐回了故乡。
可师旷没被打垮。回到洪洞,他把宫廷雅乐改成简单好学的曲子,教给老百姓,让“阳春白雪”的雅韵飘进了田间地头。如今晋南威风锣鼓里那股雄浑的劲儿,说不定还藏着他当年的影子。
后来乡亲们为他建了祠庙,元代重修时,隐士张守大在碑记里写:“师旷活着是晋国贤臣,死后还能保佑这方土地,水灾旱灾求他都灵,这样的人就该被祭祀。”
两千六百年过去,师旷墓前的松柏依然常青。当我们说“阳春白雪”,谈“炳烛之明”(他劝晋平公“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的典故),念“民贵君轻”时,这位盲眼大师仿佛还在历史里弹着琴,用音符诉说着一个乐师心怀天下的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